新闻观察:医疗资源短缺是“看病难”的核心症结

厦视直播室 2020-09-24 20:33:28

2020-09-24 20:33:28

  未来医学教育将有重大改变:大幅扩大麻醉、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对卫生健康事业给予了更多扶持。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根据这份指导意见,未来的医学教育将发生一些重大改变,如:大幅扩大麻醉、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将医德医风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等等,一起去了解。

  近年来,部分科室医生严重短缺的状况一直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对于这一问题,本次发布的《指导意见》中就专门提到,要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其中就包括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文件提出,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2020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均须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另外,文件强调,要优化学科结构,统筹研究医学相关一级学科设置。修订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在医学领域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此外,《指导意见》中还强调,要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医学专业,积极扩大本科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中加大对医学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将基础医学等医学学科纳入改革试点,研究将护理(学)专业纳入国家控制布点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创新”、“疫苗攻关”等关键词也被写入了本次发布的《指导意见》当中。《指导意见》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快建立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要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综合优势,建立“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机制。围绕生命健康、临床诊疗、生物安全、药物创新、疫苗攻关等领域,建设临床诊疗、生命科学、药物研发高度融合,医学与人工智能、材料等工科以及生物、化学等理科交叉融合的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

  对于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的中医药话题,《指导意见》中明确,要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把中医药经典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培养。

  在《指导意见》中,医德医风的建设也被列为了一项重要内容。例如,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此外,要将医德医风、法律法规、急诊和重症抢救、感染和自我防护,以及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知识与技能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另外,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中,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强调临床实践等业务工作能力,破除唯论文倾向。

  【新闻观察:医疗资源短缺是“看病难”的核心症结】

  这次的《指导意见》对我们国家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不少新的方向,这些医学人才最终是要回归到我们的卫生健康事业上来,由此,这会给全民的卫生健康带来哪些变化?有怎样的观察?

  目前,我国依然面临医护人员总量稀缺的现实。比如有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儿科医生的缺口有9万人;而另外一份数据显示,我国麻醉医生的缺口已经高达约30万人。尤其是在基层公共卫生防控层面,医护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数不足的问题就更突出了。基层公共卫生是公共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这道防线上如果没有充足、优质的医疗队伍,那么人民群众的健康就难以得到保障,反过来,建设好这道防线,做好疾病的预防,能够很大程度地缓解医疗压力,优化医患关系。其实,“医治”与“预防”不是简单的谁重谁轻、谁主谁辅的关系,这次的《指导意见》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促进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临床医师培养的协调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这次的《指导意见》还提出要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对此怎么看呢?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案例,但另一方面,近些年网络上也经常有一些偏方、土方等等“伪中医”事件,一面误导群众,伤害群众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抹黑了中医药的形象。这次《指导意见》重点提出,要建立中医药跟师临床学习的制度。中医临床是中医理论产生的源泉和出发点,更是中医理论研究的落脚点与目的地。扎实地积累临床经验和数据,科学地运用中医药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中医药真正发挥作用,继续传承。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