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民法典时代来临!

厦视直播室 2020-05-28 20:05:20

2020-05-28 20:05:20

  新中国首部民法典明年1月1日起施行

  今年的全国两会28日圆满落幕。在28日下午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上,我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获得表决通过,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事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和生产经营活动,它将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新闻链接:民法典草案的编纂之路

  从1954年首次起草民法典草案,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出台,中国的民法典编纂之路已走过66个春秋。编纂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草案,由民法总则与各分编草案“合体”而来,包括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及附则,共1260个条文,覆盖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从1954年首次起草民法典算起,中国的民法典编纂之路已经走了整整66年。

  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4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1979年民法制定第三次启动,但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因此,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2003年以来,由民法通则与作为民事单行法的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及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司法解释,共同构成我国现行的民法体系。

  这些民法规范虽然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日益活跃的民事活动对民事法律规范的更高要求。于是,民法典的编纂被提上日程。

  2015年3月,民法典编纂正式启动。

  2016年6月,民法总则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标志着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进入立法程序。

  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民法总则,于当年10月1号正式实施。

  2018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

  2019年12月,“完整版”民法典草案全文公布。

  2020年5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

  经过数十年酝酿、五年编纂,民法典终于出台,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出台后,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将被替代。

  新闻链接:从“法”到“典” 民法典定名的重要性

  我国民法典编纂完成并正式出台,我们就进入了民法典时代。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以“法典”命名法律,这是第一次,从“民法”到“民法典”,一字之差,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法典和法的命名,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是其区别显著。能够被命名为法典的法律,大体上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该立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是该立法体系庞大,法律制度规模大,法律条文在当时的社会肯定是最多的;

  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该法的体系性,强调立法的逻辑和规律。

  我国民法典就是因为符合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才被定名为“法典”。

  【新闻观察:民法典时代来临!】

  28日下午,今年两会重头戏之一的《民法典(草案)》审议通过,可谓万众瞩目,我国迎来了“民法典时代”,对此怎么看?

  凝聚几代人的心血,历经几十年的努力,新中国第一部“法典”终于面世了。“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人民权利的法律宝典”......无论怎么评价和赞誉它,都不为过。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经营,涵盖了人们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内容博大精深。

  让我来评价,我会用三个关键词,第一是中国特色,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个民事单行法应运而生,比如,物权法、合同法等等,这就为新时代集大成的民法典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民法典是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中国实践的一部大法;第二是时代精神,如果说,法国民法典,是19世纪农耕时代的民法典代表,德国民法典,是20世纪工业社会的民法典代表,那么,我国的民法典是21世纪民法典的代表之作,把人格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独立成编,又适应了大数据时代和信息社会的要求,这在世界民法典中没有先例。第三是,以人民为中心,从公开向公众网民征求意见,到这次全国两会再次进行40多处的实质修改,民有所呼,法有所应,关注人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痒点、痛点,让人们生活得更有安全感、尊严感和幸福感,真正体现了立法依靠人民、立法服务人民的立法理念。

  民法典草案亮点纷呈,能不能举例说明?

  民法典看上去很“高大上”,实际上非常“接地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可以说是国人“百科全书式”的法律指引和生活指南。比如,两会多次上媒体热搜的30天离婚冷静期,一度引起热议,担心妨碍婚姻自由,或者引起家庭暴力,但多数人还是表示赞同,有现实意义,也符合我国一贯传统,“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当然,离婚冷静期制度只适用于协议离婚,对于有家庭暴力等情形的,实践中一般是向法院起诉离婚,起诉离婚不适用离婚冷静期。

  还有,近几年来,公众关切的,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如何保护的问题;小区电梯广告、外墙广告收入归属谁的问题;高空抛物坠物伤人能否避免“一人犯错、全楼埋单”;发暧昧短信、不雅图片构不构成性骚扰;以及,见义勇为免责、禁止高利放贷、打印遗嘱是否有法律效力等等问题……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够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