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压实平台责任 落实监管措施

厦视直播室 2025-01-07 20:55:12

2025-01-07 20:55:12

最近,宁波一名14岁女孩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购买到了处方药普瑞巴林胶囊,并将16颗胶囊一次性吞服,结果被送进了ICU急救。这个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于处方药滥用的关注。

大家都知道,为了保证用药安全,按规定处方药是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调配、购买和使用。但是,不少消费者发现,现在要买处方药,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处方,甚至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线上购药平台轻易买到。来看报道。

很多人选择在网上买药,主要是因为方便、快捷、省事,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有人送药上门。

消费者:确实是方便了很多人买药,比如一些小发烧小感冒,或者以前买过某种药吃完了再买的这种,知道有效的再买就方便些。

网购处方药乱象何时休?没有处方也能轻松买到处方药

记者发现,在众多网络购药平台,不但能买到保健品、非处方药,也能买到处方药。当记者尝试在外卖平台上购买处方药时,在没有医院开具的处方的情况下,很轻松就成功买到了。

记者:我们刚刚在买药平台上搜索了一款处方药,在提交订单之后自动进入到了一个开具电子处方的界面,进入界面后没有任何问诊过程,在我们没有进行任何操作、回复、对话的情况下就有一家互联网医院内科医生为我们开好了一张电子处方,并同时告知了一些用药禁忌和不良反应等,比如用法用量要遵循具体治疗方案或线下医嘱,禁忌与哪些药物同时服用,或者出现怎样的不良症状需要及时就医等。这个过程大约就是十秒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直接进行支付购买了,电子处方自动生成,只是“走个形式”。

这些线上购药平台通过接入互联网诊疗服务,在线为患者“按需诊疗”,“定制处方”,看上去是符合相关规定的。但经记者多次实测,很多诊疗、开处方都只是“走个形式”。在医生开方的过程中,页面的最上端会用彩色的小字提醒购药者,“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您的病情后开方,请不要离开页面。”然而,这段等待的时间只有不到十秒钟,医生就把电子处方开好了。如果患者想要继续购买,可以直接结算,整个过程也只有一分钟左右。当记者致电平台的医药客服,询问开处方的过程是否有些简单化,客服人员给出了这样的答复。

医药客服:开方的时候医生可能会电话去沟通,只要开处方药的话他都会打(电话)的。(这是平台规定还是啥呀)。规定的,因为医师那边就是平台开方的,药师那边都是有规定的。(这如果要是不打电话对他们有处罚吗)。不打电话,如果就是说这个药品正常填写好了,医生那边不打电话也是可以的。(就是处方药不打电话也正常是吧)。对,具体的话我们这边也不太了解,医生就是说医生那边会问什么,因为我们这边都没有这个记录。

像宁波这名14岁女孩的案例,肯定不是个案。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241.9万份,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由于患者误用或滥用处方药导致的。

在用药安全面前,再如何便捷、省事,都只能排在第二位。那么,除了不良反应之外,误用、滥用处方药还可能造成哪些危害?对于网购处方药乱象又该如何治理?我们接着来看。

网购处方药乱象何时休?误用滥用处方药危害多

由于网上药品交易平台并没有和医疗机构诊疗系统联网,患者是否是复诊开方,全凭自觉。不少患者为了早点拿到药,图方便,会直接选择在网络上购买处方药。而没有用药指导的患者自行服用处方药,可能出现过量服用、重复服用,或与相克药物同时服用等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专家介绍,相较于非处方药物,处方药的风险更高,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才能正确使用。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医生、药师有时还需调整药物剂量,甚至调整药品的选择。随意使用处方药不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而且会增多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滥用处方药还可能降低人体免疫力,产生耐药性。以最常见的抗生素滥用为例,很多人患的感染疾病其实是病毒感染,此时若使用抗生素,非但无效,还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除抗生素外,常见容易被滥用的处方药还包括儿童感冒药、化痰止咳药、某些降糖药以及滴眼液类药物等。此外,很多药品用于治疗疾病时是药品,当被滥用时就容易造成药物成瘾,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成瘾性药物包括镇痛药、镇静催眠药、精神兴奋药等。而宁波14岁女孩购买的普瑞巴林胶囊,正是第二类精神药品。

消费者:还是严格监管好一点,有的人随便什么药都能买的到了,肯定有风险的。安眠药什么的没有到医院开,随便买,用量也把握不住,监管应当控制购买量,多少盒多少粒这样。

专家建议加大处罚力度

针对网购处方药的乱象,专家提醒,市民在享受网购药品带来便利的同时,一定要清楚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有毒副作用,能治病的同时又可能致病。而药品网络销售企业、销售平台,应将保证患者健康放在首位,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患者的用药安全、生命健康。如何实现购药便利性、用药安全性及售药逐利性三者间的平衡,专家认为监管机构应当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使违规销售的违法成本大于、甚至是远大于其违法所得,是杜绝乱象的有力措施。

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 彭澎:处方药在网上甚至药店购买有明文规定,但缺乏比较好的监控体系,违规成本很低,购药者也觉得图方便,少去医院,违规成本又低,这样大家都愿意铤而走险。有违规,媒体报道一下好像也没有重罚,这样的情况下商家在收益和被处罚之间会情愿违规来获得市场优势,或者处于灰色地带很难查处,这就是当前乱象丛生的原因。可能需要有关部门对于怎样查处要有些思路和办法,这方面就是往往出了事故才来处罚,可能需要增加违规成本,这可能是主要的思路和方法。

今天来到演播厅的观察员是周国伟。你好,国伟。对于网络购药这样“走形式开处方”的乱象,你有什么观察和思考?

新闻观察:压实平台责任 落实监管措施

网络平台作为处方药网购的主要场所,其责任不容忽视。相关部门应通过一系列措施,压实平台责任,确保其在药品销售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相关部门应制定严格的平台准入标准,要求从事药品销售的网络平台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条件。这包括但不限于药品经营许可证、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等。未获得相关许可的平台,严禁其开展药品销售业务。通过提高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杜绝一些不具备药品销售能力的平台进入市场,为后续的监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平台对入驻商家的审核是保障药品质量的第一道防线。相关部门应督促平台建立完善的商家审核机制,对商家的资质、药品质量保证能力等进行严格审查。同时,要求平台对商家的销售行为进行持续监督,及时发现并制止违规行为。对于审核不严、监督不力导致药品质量问题的平台,相关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可吊销其相关许可证件。

同时,平台应建立便捷、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的投诉。相关部门应要求平台公开投诉渠道,并对投诉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对于投诉处理不及时、不彻底的平台,相关部门应予以警告或处罚,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寻求便民与监管的平衡 对处方药网购进行分级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考虑到便民的需求,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对处方药网购进行分级管理,既能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又能有效保障用药安全。相关部门可根据药品的风险等级,将处方药分为不同的级别。对于风险较低、使用较为普遍的药品,如一些常见的慢性病用药,可允许患者在提供医生处方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购买。而对于风险较高、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药品,如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则应严格限制其网络销售,要求患者必须到医院或药店,在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对于一些长期患有慢性病、用药稳定的患者,相关部门可考虑放宽其网购处方药的限制。允许这部分患者在提供完整的病历资料和用药历史记录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药品的续购。这样既能方便患者的用药,又能通过审核病历资料和用药历史,确保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而对于初次就诊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则应要求其先到医院进行面诊,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具处方后再进行网购。

为了提高分级管理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相关部门可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处方药网购的审核工作。这些机构可由具备药品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医生、药师等组成,负责对患者的病情、用药需求和药品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为政府的分级管理决策提供专业意见。同时,第三方机构也可对网络平台的药品销售行为进行监督,进一步保障用药安全。

整治网购处方药乱象需多方形成合力

网购处方药乱象的整治需要政府、平台、商家和消费者等多方的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应通过压实平台责任和寻求便民与监管的平衡,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和措施,规范处方药网购市场,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合法权益。同时,消费者也应提高自身的用药安全意识,理性对待网购处方药,确保在享受便利的同时,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真正实现处方药网购的规范化、便民化发展。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