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古厝焕新颜 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海沧“状元堂” 焕新亮相 作为社区公益性场所开放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近年来,厦门积极开展不可移动文物集中保护修缮工作,并积极探索智慧化、数字化的新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最近,厦门又有两座清代古建筑完成焕新,实现活化利用。
海沧“状元堂” 焕新亮相 作为社区公益性场所开放
位于海沧区霞阳社区的杨涵秋宅又叫状元堂,始建于清代,属于海沧区不可移动文物。这栋古厝有精美的石雕、灰塑和几何纹拼砖等装饰,对研究厦门地区闽南传统建筑的类型和装饰有较大价值。
海沧区新阳街道文体干事 游越:我们这栋建筑最有特色的亮点,其实就在于我们二层碉楼的建筑形式,区别于传统民居,它是少有的一类可以带有防御性的传统民居,因为这上面有一个原有架枪的枪口。
游越告诉我们,此前,“状元堂”由于历史等因素被闲置荒废,门前杂草丛生,整个建筑沦为仓库,并存在墙体倾斜、开裂等现象。今年3月,海沧区开展“状元堂”的抢救性修缮工程,聘请了具有丰富闽南民居彩绘经验的老工匠对木雕、剪瓷等部分进行复原。在修缮过程中,修复团队还从居民手中,回收城墙砖和老旧石料,尽可能保留状元堂的原有风格。
海沧区新阳街道霞阳社区党委书记 林河通:后期我们将作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微型消防站,实现文物活化利用,以用促保,把这栋古厝状元堂回归到群众的视野中。
翔安郑德碧宅变身文史馆 传播闽南文化
近年来,厦门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原则,开展不可移动文物集中保护修缮。2023年,我市确定第二批不可移动文物集中保护修缮项目275处,目前已完成修缮43处。此外,我市还积极探索智慧化、数字化的新技术手段,让文物“活”起来。今年5月,修缮完成的翔安郑德碧宅,就从一座无人问津的古厝变为翔安区政协文史馆。走进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建筑,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电子屏,我们只要轻点屏幕,就能从“山海田园”、“闾巷传说”、“英才辈出”三个内容中,了解到郑德碧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翔安区大嶝街道田墘社区居委会副主任 郑前程:目前政协文史馆主要是翔安区政协委员进行交流,学习政协文史(的地方)。可以促进翔安跟金门的交流,同时可以给居民群众讲一些故事更好传承我们闽南文化和红色基因。
翔安区大嶝街道田墘社区居民 郑剑鸣:原先整个房屋都黑不溜秋的,现在修起来就变成干净清爽,有时候经常有空的时候过来逛一下。
为了更好地保护不可移动文物,我市修订出台《厦门市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在全省首创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全市“多规合一”一张图保护。此外,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在全省率先推出“文物守护认领”志愿服务模式,开发上线“厦门文物管家”系统,目前已注册志愿者近900人,认领文物1800多处,巡查次数达10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