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打破传统专业壁垒 教育模式再创新
前段时间,我们栏目专门关注了“年轻人流行上夜校”的现象,如今不少年轻人又瞄上了高校开设的微专业。最近,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了一批微专业,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和工作日晚上,主打“小而精”。这些微专业不仅在校生欢迎,更受到上班族的青睐。微专业主要学什么?为何上班族成为此类专业的主力?这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带来哪些思考?来看报道。
今年秋季学期,北京林业大学开设了人工智能及其运用、智慧林业、碳中和与智慧环保等多个微专业。在这节 碳中和与智慧环保微专业课堂上,同学们正在学习碳汇强化和负碳技术。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 蒯悦: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这个严峻挑战下,这个碳中和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所以作为一个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我认为,选择这个微专业,给我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深度了解这个碳中和的策略。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 赵亚飞:您研究生是学什么专业?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环境算是一个,就是比较庞大的体系,然后微专业算是它的一个支系,然后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专业。
据了解,微专业是指在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围绕某些新兴的职业领域,以职业能力和素养培养为导向设置的专业。山东大学2018年推出全国首个在线微专业“古典文学微专业”,该校微专业目录已经扩容两次,课程总数达到47个,涵盖课程近500门。去年“西南大学开设公务员专业”引发关注,登上了热搜。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在京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微专业。
这些微专业的课程学习与实践相对系统和迷你精干,其关键课程一般在5至10门左右,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还有部分在工作日晚上,学生可以在一学年内完成所有学时。微专业课程不仅面向校内学生,还面向想要继续学习提升的校外人士。微专业虽被冠以“专业”之名,但属于非学历教育,并不授予学位。不过,这并不妨碍在校学生、甚至校外职场人士的学习热情,以北京林业大学的碳中和与智慧环保微专业为例,学生中就有近三分之一的职场人士。
职场人士 王飞宇:我现在在一个环保企业工作,我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平时就是环境监测,然后数据处理,我硕士毕业两年了,微专业它更加注重人工智能,数据与环保行业的一个结合,这个之前是在我系统,之前在我学习中是很少涉及到的,近两年我发现它开始越来越热门,我觉得这是一个转折点,我要深入了解一下。
职场人士 刘洋:我目前就职于一家金融公司,从事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分析行业,主要是为一些决策者提供环境,社会经济治理的绩效,我本硕都是金融学,都没有接触过环境的一些方面,所以我想通过这个机会,来加深我的一些理解。
高校微专业成新型“学习充电站”: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助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从上班族到大学生,很多人告诉记者,近年来,科技进展加快,大家对于新兴学科知识渴求激增,迫切希望能够接受到正规、高水平的专业培训。于是,微专业就凭借其“迷你”“高精尖”“有针对性”等特点,让学生可以用较短的时间收获最前沿的知识,并呈现出高“性价比”。那么,高校开设的微专业与传统校内课程有哪些区别,我们接着来看。
开设“微专业”,可以说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探索。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微专业中,人工智能类占了大多数,“小而精”的微专业不仅有前沿内容,还有精心设计的授课方式,力求在有限时间内将学习效率最大化。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 韩绮:比如说,我们在讲碳排放计算的时候,可能会把这一个大气碳排放,水碳排放集合起来一起讲,就是它的各种计算方法,但是我们在讲其他的普通专业课内容的时候,这块内容是比较分散的,就是分散在不同的课程里边,所以相对于这一个碳排放计算来讲,我们的这个课程,相对来说就是更为集中,能够把这些知识都穿插起来。
注重实践与应用也是微专业的一大特点,授课教师会带领学生走进一线工作场景,让课上所学理论可知可感。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 韩绮:我们碳中和这门课,除了讲这些理论课程以外,在我们人工智能这一块,其实是会有上机操作,然后老师带着学生,就是亲自动手,去设计一个小小的智能环保,这样的一个软件,另外我们还设置了两个专业实践课,学生会到公司或者是工厂,进行现场的参观了解,去亲自看到这一些企业,他是如何去实践碳中和,如何进行碳减排的。
目前,全国不少高校都已开设了微专业,学制多为1-2年,费用上千元不等。专家认为,微专业的火热体现出人们积极提升自我,拥抱新生事物,全民终身学习蔚然成风。与此同时,也给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考。
电话采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 刘世清:微专业的前景还是蛮好的,因为它是快速地,响应市场的这种需求,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满足了我们高校同学的这种兴趣爱好素养的拓展,只是未来可能需要注意避免盲目跟风,要充分考虑我们学校的办学定位,师资的力量,以及我们这个微专业的特色点,到底定在什么地方。
新闻观察:打破传统专业壁垒 教育模式再创新
今天来到演播厅的新闻观察员是樊维,你好樊维。提升职场竞争力好像已经变成上班族的必修课了,过去,我记得很多人热衷于参加自考、上成人学院,现在,好像大家又瞄上了高校的微专业。对于这样一种新的现象,你怎么看?
(1)微专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专业设置的局限,不再局限于本科专业目录的范畴。它以职业能力和素养培养为导向,围绕新兴职业领域设置课程,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使得教育资源能够更精准地对接市场需求,无论是在校生还是上班族,都能有机会接触到与当下热门领域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不仅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还打破了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长期存在的隔阂,为教育创新带来了新的突破。
(2)高校微专业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是因为它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元需求,对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于在校生来说,微专业提供了一个跨学科学习的平台,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接触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而对于上班族而言,微专业则是他们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他们可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知识,实现职业的转型或晋升。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3)微专业的兴起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的创新,更是对高校教育改革的一种有力推动,同时也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迅速,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微专业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无论是年轻人上夜校,还是上班族抢着学习微专业,都反映了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提升的追求。
(4)然而,在微专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进行冷静的思考,正视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修习微专业获得的证书并不能作为独立的学历证明,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专业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此外,微专业课时少、授课深度有限、课程系统性弱等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进一步解决。此外,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提高微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学生能够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微专业的发展,提高其社会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