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过之海沧篇(一):向海而兴 沧波万顷
海沧,是全国设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也是厦门跨岛发展的先行标杆,新中国成立75周年,海沧的变化可谓是沧海桑田,日新月异。2日的《一起走过》系列报道,我们开启海沧篇,沿着海岸线去看一看这些年海沧的发展变迁。
记者 熊伟:这里是海沧港区,是海沧区海岸线的起点,这里也是海沧区海岸线中最忙碌的一段,如今平均每天都有2万多个集装箱从这里往返于全世界多个国家。然而在若干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
海沧三面环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岸线资源,1989年海沧台商投资区设立后,港区和工业区成为当时的开发重点,随着海沧港区码头泊位的陆续建成投用,往来海沧港区的国际货轮不断增多,集装箱吞吐量逐步站上世界一流水准,这里也成为了海沧连接世界的窗口。
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安全管理部总经理 林耿桦:这是港区的后方,以前都是一片农田。 前面的这些冷链库区,还有工业区,都是这十几年间不断建设完善起来的。依托港口提供更加便捷的物流服务。
如今,海沧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占比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60%,货物通达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内的全球众多港口,再加上从海沧始发的多条中欧班列线路,让“海丝”和“陆丝”在海沧邂逅,碰撞出更多发展机遇。
记者 熊伟:离开海沧港区,沿着海岸线,我们来到了海沧大道。椰风海韵,环境舒适的海沧,生活区赫然出现。生活在这里,幸福感满满。不过这一切也要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说起。
海沧区居民 林建昌:这张照片是1992年拍摄的,当时这一片刚好在开发所以叫海沧开发区生活区推土机差不多在沧虹路这个位置。(记者:当时照片就是我们所站的这个位置拍的)对,差不多这个位置。
林建昌,是土生土长的海沧居民,也是当年海沧区一所小学的校长,1992年带着同学们秋游时,路过正在开发的海沧生活区,便定格下了这一瞬间。
九十年代初,海沧生活区的建设拉开序幕,一个个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公共配套不断完善。“推窗见绿、开门见园”逐渐成为海沧居民的生活日常,配套好了,自然也吸引了越多的人们来到这里居住。
海沧区居民 林建昌:我感觉教育很便利,第二个是医疗,第三是购物,第四是休闲活动非常方便。
2003年,海沧区正式挂牌成立后,以融入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如今的海沧区城镇化率达到98%,位居岛外各区第一,教育、医疗等民生资源逐渐丰富,社区治理等软实力不断提升,再加上海沧湾优美的生态环境,如今的海沧生活区已经成为了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区。
记者 熊伟:如何便捷进出厦门岛,是不少生活在岛外的居民最关心的事。在海沧这个问题不用愁,顺着生活区的海岸线继续延伸,在我身后就是海沧大桥,在我脚下还有厦门地铁二号线,不远处的海底还有海沧隧道。
大桥、隧道、地铁,三条交通动脉将海沧和厦门本岛紧密连接在一起,再加上海沧大道、马青路、疏港通道等主干道,这些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成为蓬勃发展的经济动脉, 加速了跨岛发展的进程,更让海沧各大新城片区连片成势,推动区域 发展不断提速。
记者 熊伟:这里是马銮湾环湾带状公园,一度成为网红打卡点,这里已经接近海沧区海岸线另外一端从这里开始,马銮湾新城拉开序幕。
马銮湾新城片区指挥部常驻副总指挥 蔡德进:马銮湾现在整个片区生态优势非常突显,已经形成了8平方公里水域。同时规划建设了25公里环湾岸线,两环七纵七横公路网基本上建完了。
蔡德进在上世纪90年代来到海沧工作,当时的马銮湾几乎都是鱼塘、虾池,基本处于未开发的状态,经过系统性修复治理后,如今的马銮湾水清岸绿,现代化城区拔地而起,生命健康、智慧科技等产业生态逐渐完善。目前,马銮湾新城已经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419亿元,累计投入财政开发资金490亿元,新增城市建成区13.47平方公里。
马銮湾新城片区指挥部常驻副总指挥 蔡德进:中心岛以后作为高端商务区,鼎美岛作为历史文化跟产业承载区,南岛主要是居住区和商业,还有生物医药研发基地。未来的马銮湾,应该是一个环境优美,产业发达,产城人高度融合的厦门西部湾区的明珠。
记者 熊伟:三面环海,向海而兴,被海岸线所拥抱着的海沧区,产业兴、百姓旺。沧海桑田、步履不停,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海沧正以勇立潮头争优先的姿态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