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厦门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时隔十年摘得最高殊荣 8支学生队伍均获奖
近日,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天津落幕。我市取得历史参赛最好成绩,8支学生队伍全部获奖,其中,厦门一中学生斩获分量最重、含金量最高的“中国科协主席奖”。
在本届大赛中,我市8支学生参赛队伍共摘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4个科技辅导员项目分别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竞赛成绩名列全省前茅。厦门一中学生陈泽齐凭借《多色荧光微球随机排布的隐形防伪标签》项目夺得高中化学组一等奖,还摘得“中国科协主席奖”的桂冠,这是我市科技少年时隔10年再次摘得殊荣。“中国科协主席奖”是大赛的最高奖项,此次仅有4名选手获奖。厦门一中表示,学生斩获大奖源于学校一以贯之的创新教育理念,学校不仅开展各类科技活动,推动创新人才衔接培养,同时引进优秀师资,优化校本课程。
厦门一中校务顾问 陈佩玲:从2018年之后,我们有300多门的校本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有1000平方米的学生的科创中心,可以到那边去动手实践,有专业老师再来指导。
厦门双十中学学生陈俣澄带去的《退役锂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法回收的研究》项目,在此次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陈俣澄告诉记者,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老化,而目前回收锂电池的方法普遍存在安全性差、回收成本高、能耗大等问题。对比火烧、湿法冶炼等传统的锂电池回收方法,电化学法对锂的回收率可以达到84%-94%。
厦门双十中学学生 陈俣澄:电化学法首先一个是它的高效性,在整个过程中电池被拆解之后,各部分都被充分利用第二是它的环保性,过程中并没有使用到强酸强碱等一系列化学药品,同时也没有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
厦门双十中学指导教师 苏芹: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科学品质的培养,经常围绕着最新的一些热点问题,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学生一起去探究,带着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近年来,厦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工作,相关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我市每年如期举办科技活动周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通过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专项行动,打造出厦门特色青少年科学教育模式。今年以来,我市更是陆续出台6个科学教育文件,从政策层面为科学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宣传、发改、科技、工信、科协等多部门协同推进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不断为科学教育做“加法”。
厦门一中校长 卞祖华:有很多的大学学者和专家到学校,利用周末的时间给孩子们开设各类的科创类的讲座。我们又和厦大深入合作,进入“嘉庚”号(科考船)进行相应的学习和探索。今年我校景润班的孩子也到了北大清华,参观了一些高端的实验室,还到了一些其他的科研机构,应该说为整个科创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学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