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加强心理教师供需双方校际合作

厦视直播室 2024-07-28 20:48:04

2024-07-28 20:48:04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持续上升,这也让大家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中小学心理教师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学生心理问题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心理教师存在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小学心理教师配备不足,另一方面却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来看报道。

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6-16岁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为17.5%,高于成年人患病率。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评估,我国有3000万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有情绪和行为问题,这其中,一半都没有接受任何心理健康干预。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呆在学校的时间较长,校园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实际情况却是:当前不少学校的心理教师数量短缺,配备不足,这也让家长担心孩子遇到心理问题时,没办法及时有效地得到正确引导与帮助。秦女士就告诉记者,自己孩子所在的小学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这让她感到担心。

家长 秦女士:(关心)今天开心吗?和小朋友有没有发生冲突?哪个小朋友今天怎么怎么样?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贵州省共有中小学心理教师10664人,其中专职教师814人,占比7.63%;根据云南德宏州2023年7月公布的数据,该州共有18所中小学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占全州中小学总数的6.06%。

与中小学心理教师存在缺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多年来,我国高校心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持续严峻。心理类专业甚至被有些自媒体博主称为“天坑”专业。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 届心理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为5169元,低于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收入。2019到2023年近五年被列为本科红牌专业次数最多的是绘画、法学、应用心理学。小薛从国内一所高校的心理专业研究生毕业,之后入职学校做心理教师,但她坦言,收入并不高。

某学校心理教师 小薛:我们宿舍四个人,只有我自己(从事)跟心理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他同学有的去当文秘,有的回老家考了当地的公务员,因为我们这个专业其实找工作的时候 也不太占什么优势,我现在找的这个工作,收入水平在北京来说确实不算很高,说实话这个工作量还是非常大的。

【心理教师供需错位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如何守护?】

一边是心理教师缺口大,但另一边却是高校心理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遇冷,产生这种供需错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我们该如何共同守护呢?接着来看。

早在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从现实看,确实有越来越多学校按规定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是仍以兼职为主。这不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性不足、良莠不齐,而且也难以做好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田瑞芳和田瑞鹏是一对上小学一年级的双胞胎姐弟,他们学校虽然有心理老师,但姐弟俩遇到心理问题,并不会主动向老师求助。

小学生:田瑞芳,田瑞鹏。(那你要有心理问题不开心之类的,你会去找老师聊吗?)不想聊,就是害怕,我们王老师就是生气太多了。(老师会怎么鼓励你遇到问题困难跟他说的话?)没说过反正是。

此外,就算是全职的心理教师,在学校也还面临着地位低、待遇不高、开展工作难等问题。首先,相对于其他学科,心理学科并不考试也没有成绩,一些心理教师反映,在学校里,自己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等方面都受到了限制。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黄泽文介绍,他们跟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现,心理教师在晋升方面远远难于其他学科教师,收入和付出不匹配。同时,还有一些心理教师认为自己在学校被边缘化:没出事时几乎隐形,出了事又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专家表示,当前,心理教师这一职业并没有引起学校以及公众的重视。

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理事长、教授 丛中笑:在整个学科建设和培训上面还不够健全,在学校里边我们说 心理问题还没有列入到工作的全计划中,它占的位置还不够重要,所以在整个工作的安排上面,往往把它放在边缘化的位置上,这样就造成了教师他的这个职责边界不够清晰,教学计划也不够完整。

要想全链条呵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校、家庭与全社会都应当承担起相应责任,综合施策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理事长 教授 丛中笑:政府来进行导向,特别要制定相关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在提高心理教师的待遇,对于心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教师的激励政策还有心理教师的职责,都要有一定的。规定,在顶层设计上面给我们创造条件,(第二)全社会要加大宣传,大家要引起注意,因为心理的问题它也涉及到医学的问题,它跟家庭、社会联系都非常密切,所以光靠学校单打独斗是不够的,它应该是全社会形成一种联动 联合共同协调,共育人这样一个机制。

【新闻观察:加强心理教师供需双方校际合作】

面对刚刚新闻中提到的这些问题您怎么看?如何进一步推动心理教师职业发展?

看完刚才的新闻,我脑子里浮现出一句话,就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确实,我们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是这种重视还略显“表面”。我关注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心理教师配备不足。刚才的新闻中也提到了,很多地方专职中小学心理教师的配备都不足10%,这跟相关文件要求的“应配尽配”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同时新闻里也提到了,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又存在困难,我想能不能先把高校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用人的需求,先进行一个有效衔接,比如采用定向培养?比如增加实习、实践的机会等等。

其次,配备齐全心理教师还只是第一步,有了心理教师,后续工作如何开展也需要重视。比如,学校是否有合适的空间,保护隐私的同时让学生能敞开心扉?学校在招聘心理教师的同时,能不能也邀请专业院校的心理专家,参与校园心理咨询空间的打造,确保软件与硬件上,都能满足孩子们心理辅导的需要。另外,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测评也要注意保护隐私,以及可能涉及到的一些伦理问题,比如开展心理测评前需征得监护人同意,告知监护人为什么要做心理测评、心理测评包括哪些内容、解释心理测评的过程以及测评结果的使用范围和管理方式等。

说到开展工作,最后一点我还想说,其实心理老师的工作精力还存在被大量侵占的情况,被要求做许多兼职工作,可能根本就没办法好好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这种现象其实也要避免。心理教育也许没有考试,但相关部门是不是也能够制定一个相应的考核或者评价机制,能够量化教育教学工作,我想,只有不断改进以上这些问题和其它问题,才能真正在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让孩子们的心灵在校园里得到有效的呵护。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