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续深化"六全"体系建设 打造毒品问题融合共治的厦门样板

厦门网 2024-06-26 08:18:39

2024-06-26 08:18:39

从“末端打击”到“源头阻断”,加上海上巡逻,筑牢海上禁毒防线。

厦门市第二届高校大学生禁毒项目创意大赛,大学生积极参与。

“鹭”力同心,无毒有我。全市禁毒部门凝心聚力,合力打好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建设“无毒厦门”美丽家园。

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以来,厦门市禁毒委各成员单位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持续深化“六全”体系建设。

“鹭”力同心,无毒有我。近日,厦门市禁毒办、市公安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亮出了自2022年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两年来的成绩单——

从数字上看,两年来,共破获毒品案件679起,在全国各地抓获涉毒犯罪嫌疑人921名,查处吸毒人员642名,缴获海洛因、冰毒、麻古等毒品10.98千克,走私、贩卖的国家管制二类精神药品咖啡因1200余千克……

从评价上看,连续两年获得禁毒工作群众满意度全省第一、禁毒工作综合考评全省“优秀”等次……

成绩从何而来?“融合共治”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高频词。正如市禁毒委副主任、市公安局副局长林传灿在发布会上通报所言:“要以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为牵引,凝聚全警全社会力量,警民同心、融合共治,合力打好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建设‘无毒厦门’美丽家园。”

今天是“6·26”国际禁毒日,厦门市禁毒办对外发布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以来,全市持续深化“六全”体系建设、推动毒品问题融合共治的做法与成果。

压实责任与优化保障融合

从“各自为战”到“系统作战”的体制变革

近年来,随着毒品种类花样翻新,禁毒形势更加复杂多变,要素感知与风险阻断怎样协同?要案打击与智慧禁毒怎样联动?

2021年,厦门市锚定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目标,下发全市创建工作方案,进一步畅通全层级压实禁毒工作责任、全覆盖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全环节优化吸毒人员管理、全链条严打毒品违法犯罪、全要素落实制毒物品监管、全方位加强毒情监测预警的“六全”体系建设,吹响毒品问题融合共治的冲锋号角——

深化融合共治,就是凝聚党政合力,充盈“融”的势能。严格落实“四级书记”抓禁毒工作机制,压实成员单位主体责任,并纳入全市督查内容及政府绩效管理、文明创建、平安建设等考核评估范畴,推动联动效能提升。将禁毒工作体系细化分解成5个大项、16个小项具体任务,逐一明确责任单位、落实要求,配套制定责任分工制度、督办建议制度,逐级落实考核奖惩、责任追究措施。

深化融合共治,就是充实专门力量,提升“融”的实力。推动市、区两级禁毒办、公安禁毒部门合署办公,由组织部门以挂职形式选调教育、司法等相关成员单位骨干力量进驻实体化运作,实现架构、人员、职责、机制规范运作。更加注重智慧禁毒、科技管防,在全省禁毒练兵、数据建模比赛中屡获大奖,全市禁毒系统2022年以来先后47人次评先评优,市公安局禁毒支队荣立集体三等功。

深化融合共治,就是强化制度保障,强化“融”的支撑。会同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司法部门有力有序推进禁毒地方立法,仅用一年时间制定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禁毒若干规定》,并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建立完善禁毒工作法治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新路径。市、区两级财政部门将禁毒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足额保障,重点加大禁毒基础设施、毒情监测、理论创新研究等前沿领域建设,带动融合共治“六全”体系不断提档升级。

深化融合共治,就是拓展管防载体,激发“融”的活力。去年市禁毒委与厦门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毒品治理现代化”主题,全方位、高层次、多维度、项目化推进禁毒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多点开花,打造“校地合作”禁毒新样板。推进“一区一品”特色亮点建设,禁毒文创街、“禁毒妈妈”志愿服务、禁毒高校联盟等品牌遍布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集美区集美街道入选第一批“无毒乡村”省级示范联络点。修订全市毒品违法犯罪举报奖励办法,近两年来共接到群众举报毒品违法犯罪线索235条,抓获各类涉毒嫌疑人321名,发放奖励金133.9万元。

要案打击与智慧管防融合

从“末端打击”到“源头阻断”的效率变革

2024年6月8日深夜,数艘“可疑船只”出现在翔安刘五店海域。翔安海防大队指挥中心警笛骤鸣,大屏幕上不断跳动着红色预警海域信息。这里也是翔安沿海毒品查缉“三五”工程的综合指挥室。

“翔安是全市海岸线最长、临海陆域区面积最大、港口码头最复杂的区域。”值班民警谢一鹏介绍,通过常态化开展这样的实战演练,公安、海警、海事、海洋等5部门管海禁毒的联勤反应速度正在不断加快。

说话间,谢一鹏不断点击鼠标,调动无人机、高精度摄像头,盯住海面上的“风吹草动”,同步联动五家管海禁毒成员单位,通过以岸制海、海陆联防,第一时间查扣“可疑船只”及相关人员,及时消除船舶违规作业、贩运毒品隐患风险。

在融合共治的框架下,翔安区禁毒办纵深推进海上、海岸、站点、网格和群防五道防线,构建运用小型船舶动态监管、巡逻定位对讲等“五位一体”的综合实战平台,让茫茫大海上的涉毒违法犯罪打击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正是通过各涉海成员单位、群防力量、系统平台之间充分融合,有效消除数据孤岛、共享平台资源,大幅提升沿海涉毒风险感知能力,实现全市涉台涉毒品走私犯罪活动零发生。”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支队长王光锋介绍。

以此为引领,市公安局还联合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健全完善流失溯源、动态监管制度,有效确保全市制毒物品、麻精药品零流失,并及时规范审批事项2.6万件。仅为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解决易制毒化学品滞留转运问题,就为这家市重点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10万元。

数聚智慧,云领未来。厦门禁毒融合共治、科技赋能的触角还在不断延伸——牵头研发“智慧禁毒”平台,汇聚全国涉毒要素数据,整合各警种资源,拓展与顺丰、美团等企业合作,仅2023年就研判、流转、下发线索403条,抓获吸贩毒嫌疑人212名。

数字的背后,是要案攻坚的精准发力。扎实开展清源断流、飓风肃毒等会战行动,打通与省内外10余个地市的缉毒协作渠道,近两年来先后破获部目标案件11起。

荣誉的背后,是圈层查缉的澎湃合力。持续织密公路、铁路、海路、航路、邮路“五路合一”的“环厦”毒品查缉圈,探索创新“互联网+寄递”毒品犯罪查缉新模式,近两年来先后破获寄递渠道毒品案件83起。

战果的背后,是毒情监测的精准战力。市禁毒办统筹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科研力量,联合国投智能、南强智视、中为技术、历思司法鉴定所等领军企业,建设“智慧禁毒”平台,大力推进污水测毒、毛发检测、尿血液生物检测、虹膜测毒、拉曼光谱、固相萃取、离子探针、质谱测板等8种技术实践应用,稳步提升我市毒品问题发现感知能力,让涉毒违法犯罪活动“来”即触网、“动”知轨迹、“走”明去向。

爱心帮扶与社会服务融合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戒治”的动力变革

去年9月,大湄公河次区域禁毒合作机制(MOU)部长级会议上,曾两度入选“全国禁毒社工师资库”的厦门人高碧华再次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当天,她作为全国唯一的禁毒社工代表,通过视频分享了自己参与社会化禁毒工作的感受。

然而,在厦门,她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湖里区“禁毒妈妈”志愿者服务队的发起人、带头人。

2005年,在湖里江头街道从事综治工作的高碧华,开始接触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面对陌生外力的帮扶帮教,他们第一本能反应就是抗拒。” 高碧华说,“禁毒妈妈”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数年前,街道居民阿江(化名)染上毒品,还把家里财产挥霍一空,被母亲送进强制隔离戒毒所。此后的大半年,室友们不时会有家人来探望,但阿江的母亲再没来过。阿江一度觉得,连家人都抛弃自己,人生完全没有了意义。

高碧华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带着“禁毒妈妈”志愿者,一起到戒毒所看望阿江,带来毛巾、洗发水和沐浴露等生活用品,还帮阿江在戒毒所的食堂卡里充了钱。“我们刚开始接触他时,他很排斥,不是扭头就走,就是一言不发,后来有一天,他突然说了一句‘谢谢高姐,谢谢你们’,我就知道,他已经接纳了我们。”高碧华说。

从此以后,阿江渐渐“活”了过来,还主动把“禁毒妈妈”们送来的沐浴露、洗发水等生活用品分享给了其他室友。成功戒毒后,阿江从一家小餐饮店做起,后来成为一家装修公司的老板。

以母爱作“舟”,以真心为“桨”。 截至目前,“禁毒妈妈”志愿者服务队共开展禁毒宣传活动400余场,年均帮教100余人次,还被国家禁毒办评为“全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示范点”,成了名副其实的戒毒康复“摆渡人”。

王光锋说:“只有让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终生戒毒,才能拔除‘毒根’。”

带着这份根源整治的初心,市禁毒办还牵头制定全省首部禁毒社会工作地方标准,全面规范从业机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明确戒毒社工资质要求、发展路径,铺展了一幅幅社区戒毒康复的和美新画卷——

回望鹭江两岸,社区戒毒康复工程全面启动,累计投入600余万元在全市45个镇街100%建成标准化社区戒毒康复管理站,研发应用e治理吸毒人员智慧管控平台,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全市吸毒人员连续三年零漏管、零脱失、零肇事肇祸。

走过街头巷尾,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站不断延伸,全国率先实现全流程自助服药,日均维持治疗70余人,创新身患疾病、心理异常、亲情缺失等5类戒毒人员分类施治模式,经验做法获司法部推广。

踏遍商圈社区,戒毒关爱行动走深走实,全面推广“禁毒妈妈”志愿服务机制,组建市级层面的戒毒“关爱帮帮团”,擦亮“回归工作坊”等帮扶品牌,依托厦门百姓App实时调动3063名禁毒专干、社工、志愿者,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守护绿色无毒净土。

特色宣传与教育预防融合

从“公安独奏”到“全民合唱”的质量变革

禁毒元素融入网红IP打卡点、识毒知识摆上景区文创街、拒毒理念放进“人生大转盘”……走进被誉为“中国最文艺渔村”的厦门曾厝垵,一条创新打造的“禁毒文创街”,让年均超千万市民、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不知不觉体验了一场关于禁毒宣传的CityWalk(城市漫步)。

同样吸睛出圈的,还有集美的高校禁毒联盟,形成“一校一品,校地联动”的高校禁毒新模式。

厦门工艺美院组建“青罂志愿服务队”,设计“不让毒品进校园”主题墙绘,并附上《禁毒拍手歌》,为“无毒村居”建设“增颜提气”。厦门理工学院禁毒宣传实践队结合专业特色,创作多个优秀禁毒视频,还把根据真人事件汇编的戒毒故事集《归途》拍摄成系列禁毒短剧。厦门医学院创作的禁毒《密室逃脱》项目入选“团中央2021年青少年法治宣传、禁毒防艾”教育专项资助项目评选活动。

近年来,厦门大力实施禁毒“十百千万”工程,建成投用市、区6个禁毒教育基地,构建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宣传阵地,推动禁毒教育基地数字化、科技化水平全国领先。厦门市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代表队,在全省、全国比赛中分别荣获冠、亚军;“厦门禁毒”微信公众号进入全国地市级禁毒影响力前20名。

走进厦门禁毒融合共治的“时光长廊”,既有智慧管防、大案攻坚的宏大叙事,也有热心公益、大爱无疆的点点星光——

带队开发禁毒教育课程包,协助建设全市首个高校禁毒宣教基地——集美大学林则徐禁毒宣教室,这是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个人、集美大学2020级本科生邢思尹的青春宣言;

进学校、走社区、入工厂,开展禁毒预防教育宣讲178场次,创作禁毒手语操、答嘴鼓、闽南话顺口溜等品牌文艺节目,这是“红罂”禁毒宣讲团的不变初心;

身着红马甲最美“情侣装”,走街串巷贴心服务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回归正轨,这是最美“禁毒夫妻”杨志君、郑雅华的志同道合;

组织校园禁毒知识竞赛、微视频大赛,助推厦门大学与市禁毒委签订污水测毒、禁毒立法、禁毒工作社会化等“警校”合作项目,这是禁毒园丁、厦门大学老师陈雪洁的执着坚守……

他们身份、岗位虽有不同,却为了同一个梦想、朝着同一个方向集结——“鹭”力同心,无毒有我!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