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 “敬畏知识”让实体书店倍受关注

厦视直播室 2024-06-03 20:29:33

2024-06-03 20:29:33

在厦门,说起“十点书店”,许多书友肯定不陌生。这个曾经是厦门文化潮流聚集地的流量书店近日宣布,在厦的三家门店将于7月结束营业,这也意味着“十点书店”将正式关闭旗下所有门店。“十点书店”是“十点读书”线上文化品牌的实体呈现。2018年年底,首家“十点书店”在厦门万象城开业。做书店之前,“十点读书”已经在媒体领域深耕了11年有余。那么,“十点书店”为什么闭店?数字化浪潮下,实体书店面对的挑战是否越来越大?如何探索自身生存发展之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探讨。

“十点书店”离场 实体书店困难重重

这几天,“十点书店”开启了促销模式。记者在万象城门店看到,虽然是工作日,但进店选购的市民络绎不绝。对于书店的“道别”,许多人都表示不舍。

市民 谢女士:我觉得还蛮可惜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虽然平时买的东西不多,但它还是为我们带来挺多便利的。

市民 谢女士:环境也不错,整个氛围也还不错有时候还会带小朋友过来看,让他来这种书店感受一下,蛮可惜的。

品牌相关负责人表示,结束营业是因为租约到期,如果有机会,“十点书店”还会和大家重新见面,目前品牌的线上业务仍在正常运营。

互联网经济冲击之下,实体书店运营难早已不是新鲜事。晓风书屋曾经是厦门文化地标之一,高峰时期,曾有大学路、莲坂、中山路、SM广场、鼓浪屿等多家门店。但在2012年到2019年间,经历几轮“关停潮”,晓风书屋如今仅剩大学路一家门店。走进大学路的这家晓风书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门店负责人说,这些正是书店为谋求生机做出的改变和尝试。2016年起,晓风书屋大学路店开始销售文创与饮品,补充一定的收入,同时利用沙坡尾的地理位置优势,开展各类活动吸引客流。

晓风书屋大学路店负责人 方景阳:不管说是网络电子书,还是说现在电商平台这些竞价活动然后书店的租金压力,还有书籍的进价成本上升,这些东西对我们书店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我们书店不得不就去改变经营模式,经营模式就已经变成了一个综合型的增加书店的名气。

虽然不断求新求变,但收效却并不理想。方景阳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按照门店目前的租金、人工等运营成本,要想维持收支平衡,每个月需要卖出850本图书,但现实状况却是销售量远不达标,书店需要靠政府的资金补助才能正常运营。

晓风书屋大学路店负责人 方景阳:还是要坚持纯粹,坚持独立,但是又需要一定的倾斜来保证最基本的生存,在理想还有现实之前去取得平衡。

“颜值”难换“产值” 实体书店仍在求索

盘点近十年厦门的人气书店,记者发现,大多是主打产品多元、跨界融合的新兴书店。它们是书店行业努力转型自救的产物,一度成为网上热评的“最美书店”。但近年来,随着光合作用、言几又、十点书店等一波知名品牌陆续关停离场,不禁让人深思,实体书店此前探索的打造复合业态经营,提升知名度、引流到店的模式是否可行?光靠“颜值”救得了实体书店吗?

市民 张女士:书店的那种感觉很少,大面积是商业性。比如说吧台、咖啡机,装修得很漂亮那一种,让我觉得可能我就去一次,拍个照就不会去第二次了,希望能够沉淀,还是沉静下来。

市民 周先生:我会觉得他们现在综合性的部分确实太多了,比如他们会卖一些非常低龄化的玩具,那样的话跟书店整体的氛围其实是不搭的,书店它还是要有一个专门的目标受众群,而不是像撒网一样去把它打开。

对于“十点书店”的离开,许多市民表示惋惜,但也有厦门书店经营者分析,闭店只是减少经营压力,毕竟线上才是“十点读书”品牌的主要阵地。值得关注的是,有关调查发现,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正在进一步增强。今年4月发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为23.38分钟,其中有78.3%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

听书和视频讲书等新兴的数字化阅读方式,也受到越来越多人喜爱,36.3%的成年国民通过听书的方式进行阅读。从数据可以看出,阅读依旧是不少人的习惯, 只不过方式发生了改变 。

实体书店如何“破圈”?

一家实体书店的关闭,与其说是一次告别,不如说是新经济形势下消费的迭代升级。有人谢幕,也有人进场,近年来,厦门也有一些民营书店凭借鲜明的风格定位,吸引到了稳定的顾客群。他们都有哪些“生存法则”、“出圈”之道?我们接着来看。

读书市场还在 新书店接连入市

了解到,眼下,实体书店依然有一批忠实的拥护者。}为了抢占这一市场,去年以来,樊登书店陆续在厦门两个商场开出了门店。与大部分网红书店不同,位于SM三期的这家樊登书店主打的是新中式风。简约的装修加上暖色调的灯光,在这里边看书边喝茶,心也沉静了下来。而位于宝龙一城的这家门店则更注重空间打造,400多平方米的面积有一半以上可以用来举办活动,并且和阅读区区隔开来。另外,这家门店还通过收取茶位费的方式来增加盈利点。

樊登书店×22空间主理人 李石:有点像机场贵宾厅那样子,我们观察到有不少的客户,其实本质上他是想要有一个空间的需求,在这一块我们就做了一个着重的调整。

目前,樊登书店两家门店共有7000多本图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贴近生活的畅销书。在李石看来,门店经营至今基本做到收支平衡,已经达到了他的预期。

樊登书店×22空间主理人 李石:核心就是要挖掘人们更深层次的需求,做出相应的产品,卖给这一部分的客人,希望租金更低一点,我们有更强的供应链,也有更多的人知道我们。

从卖书到卖体验 让“流量”变“留量”

如何从吸引流量到让客人留下来,隐藏在中山路骑楼里的麦浪书店,给出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书店负责人告诉记者,店内实行先落座消费,再看书的模式,虽然做法很现实,但的确“见效”。这位负责人说,打造麦浪的初心就是希望能够为顾客提供一个有温度的空间。因此,无论是店内的饰品摆件,还是与顾客的交流沟通,他们都花了心思。目前,书店拥有五六百名会员,每周都固定举办读书会、沙龙分享等活动。随着书店经营步入正轨,书店也想方设法提高卖书在营收中的占比,比如书店推出的“图书盲盒”,半年时间卖出了200多份。

麦浪书店主理人 何立祥:我们必须得在这个空间里面,让走进来的客人舒服,然后愿意留下来商业模式,我们也在慢慢摸索商场,都有来邀请过要去开分店,一旦时机成熟,我们也是想“走出去”。

专家建议:书店发展不能丢失文化内涵

纵观厦门大大小小的实体书店, “书店+”模式的探索仍在继续。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走出去”或许是实体书店的“破冰之举”。

书店经营者 喻婷:经营一家书店其实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核心,更多鼓励我们的书店,走进社区一刻钟的便民服务,跟我们书店怎么去结合,包括(比如)我们现在讲说双语书店可以成为英语角,可以做出本社区自己的绘本,在这个社区书店里面有自己的特色。

专家建议,实体书店转型可以尝试从卖书到卖场景、卖体验、卖活动,但不能丢掉书店原本的文化内涵和存在的意义。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郭晓梅:当读书的时候,配咖啡那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倒过来是咖啡厅为主,其实就不是书店文化的功能可能就消失掉了,这个时候也许需要有一些其他的(发展)形式(需要)政府适度的支持,比如说文化活动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扶持实体书店的发展。

新闻观察: “敬畏知识”让实体书店倍受关注

对此次“十点读书”的离场你怎么看?实体书店究竟该如何探索自身的生存发展之道?

“敬畏知识”让实体书店倍受关注

我觉得今天这个话题是个值得认真咀嚼的话题。从当年厦门本土的阳光书坊、晓风书屋的闭店,到今天十点读书的告别。我们为什么如此关注实体书店?为什么这种类型的消费场景的每一次变动都牵动着众多市民的心?我个人觉得,这本质上反映的是大家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书店、书籍,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是厚重的历史、不朽的文化、先进的科技,代表了精神文明的升华和个人内涵的充实。所以,它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种信仰。我们信仰的是知识、文化、科学,而绝非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所以当实体书店有变动的时候,才这么牵动人心,因为它牵动的,本质上是每个人信仰的那根弦。

与时俱进 不忘初心

说实话,我觉得今天这个话题如果展开来讲太大了。我可能半个小时都讲不完。我就只从商业和个人两个方面简单说说。首先,对于实体书店的商业模式探讨,我想这些年从没停止过,最早兴盛于台湾地区诚品书店的图书+场景消费的模式,确实在前些年打造过不少网红记录,但热度不等于知识的传播,书店的变迁也不代表求知欲就此消亡。所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延续书店这种精神食粮的消费升级,我觉得与时俱进地拥抱市场,用更贴近当下消费大环境的方式去迭代升级,这是很自然的市场规律。其次,要回归到个人层面上来说。书店为什么会存在?就是大家有求知的需求,需要有内涵的提高,在当下碎片化阅读已经占据大多数人主要阅读时间的情况之下,该怎样才能不忘初心,用最纯粹的求知之心去阅读和学习,这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一件事情。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有时候,需要摒弃一些功利主义的风气,不是单纯地带着目的性的读书,而是静下心来去完整地阅读一本书,充分地了解一种观点,这才是读图书市场最好的维护。大家都想潜心去阅读,都没忘了要用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那“书店”无论在哪,都会盛放一个春天。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