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力饱和的网约车,切忌牺牲服务来降本

人民日报 2024-05-22 12:00:30

2024-05-22 12:00:30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公开提醒慎入网约车行业。预警信息显示,多地网约车运力已趋于饱和,或者远超实际需求。数据显示,多地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超过20单,单均营收在20元左右,单车日均收入仅200多元。

从数据来看,网约车运力饱和的情况已成为地方的一种普遍现象。运力过剩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以及司机的收入下滑。基于此,地方纷纷发布预警,提醒新进入者“入行需谨慎”,避免产生投资、经营风险。

网约车市场趋于饱和,说明从业者的数量增长超过了人们打车需求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网约车行业从业门槛较低,在目前的就业压力之下,它成了很多人灵活就业的首选。

从供需层面看,运力过剩,供过于求,意味着网约车行业已进入买方市场。正常来说,买方市场下,平台和平台、司机和司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争夺有限的订单,平台和司机会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吸引乘客。对乘客来说,这是一种利好。

然而,现在的网约车行业,却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局面。一边是运力过剩,竞争白热化,一边是乘客的打车体验在下降。可见,目前网约车行业激烈的竞争,并没有带来服务质量的提升。

这两天就有媒体报道,由于日均订单双合规率均低于99%,浙江宁波暂停了两家网约车公司的新增车辆许可。订单不合规的背后,包括“双证”不齐全,还包括甩客、绕道、违规收费等情形。此外,网约车“打车越来越臭”之前也曾引发广泛讨论,车内环境差的问题,成了很多乘客吐槽的焦点。

不管是违规经营,对车辆和驾驶员的合规性管理存在问题,还是服务质量差,都说明在供过于求的局面下,网约车平台和从业者不是在拼服务质量,而是走向了拼命“卷”成本的误区。

为了争夺订单,司机们不得不降低价格、延长工作时间,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服务质量。同时,一些平台为了追求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对司机的管理和培训往往不够到位,这同样导致了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并且,随着订单量下滑,为了保证利润,有的平台在抽成上不断向司机端攫取,导致司机收入下滑,司机更加没有改善服务的动力,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运力过剩之下,激烈的行业竞争非但没有提升服务水平,反而是恶化了乘客体验,那对乘客来说,打车的意愿无疑会进一步下降。毕竟,现在公共交通已经十分便利,可替代网约车的出行方式太多了。

所以,从网约车平台到驾驶员理应意识到,经营过程中的不规范以及服务质量的降低,确实可以起到“降本”的效果,但“卷”成本,是在牺牲乘客的打车体验,不啻于涸泽而渔。乘客体验得不到提升,网约车行业自然很难实现稳定的用户增长,长期来看,对行业有害无利。

总之,网约车行业的竞争,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价格和数量的层面上,越是市场饱和,越应该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赢得乘客信任和支持,网约车平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广大从业司机也才能获得更稳定的收入增长。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