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软硬兼施” 将儿童友好理念与行动相得益彰
来看头条,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适宜儿童健康成长、生存发展的友好城市,不仅展现了城市的温度、包容,更是对城市的未来负责,根据我国多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将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让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在此背景下,当前多地正加快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步伐,我们厦门也不例外,去年5月,厦门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10月,厦门市政府就正式印发《厦门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建设方案》同步明确了友好社区、友好学校、友好医院等领域儿童友好建设标准和指引的责任部门和制定时间表,有序推进《建设方案》落地落实。
厦门首批20个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公布
4月27日,厦门市首批20个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建设名单揭晓 ,满足哪些标准,才能达到儿童友好示范社区的要求,我们先来看看。
社区5分钟生活圈 应配有户外游戏场地
首批20个 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将 以儿童需求为导向,围绕 成长空间友好建设、公共服务友好建设、权利保障友好建设、发展环境友好建设、儿童参与友好建设 “五个友好”为核心,建成“有温度、有色彩、有活力”的儿童友好示范社区。根据《厦门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社区儿童空间规划将从户外、室内活动空间到出行路径等进行安全、健康、舒适、有趣的规划建设,例如在社区增设儿童游乐场和体育运动场地,5分钟生活圈内至少配有一处适合12岁以下儿童的户外游戏场地,提供沙坑、浅水池、滑梯等设施;15分钟生活圈内,至少配有一处适合12岁及以上儿童的户外游戏场地,提供攀爬架、篮球场、足球场等设施。户外儿童活动空间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研究专家 蔡秀星:在空间方面可以进行一些适儿化的改造,户内户外以及出行的这些路径方面,让儿童来参与到一些规划设计当中去,来为整个社区城市的一些治理提供儿童视角。
推广“步行巴士” 交通标识应符合儿童认知
出行路径方面,方案提出,应以儿童参与为基础,建设慢行空间,满足儿童安全步行、骑行需要。居住小区及学校周边道路可设置爱心斑马线,采用彩绘形式提高过街斑马线的趣味性; 交通路径标志、标识的图示语言应在儿童视线高度范围内并符合儿童认知。同时 推广“步行巴士”计划,打通社区内住宅小区、学校、公园广场的交通微循环,鼓励学生步行上、下学,由家长、社工或志愿者自发组织轮流护送。
市妇联办公室主任、市妇儿工委办负责人 王卫花:下一步,厦门市妇联 、市妇儿工委办将围绕社区的适儿化改造,儿童友好氛围的营造,以及儿童主题相关活动和项目等,赋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在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儿童友好社区一定的支持。同时,指导更多的社区参与到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中来。
活动现场,市妇联在外图厦门书城设立厦门市首个“儿童友好阅读空间”,并与厦门国贸会展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友好城市建设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在 《厦门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导意见》中我们看到,建设儿童友好社区要优化社区儿童公共服务,拓展儿童成长空间,下面我们通过两个案例,来具体看看这些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到底是怎么做的。
探索社区托育 打造家门口15分钟普惠托育服务
湖里区禾山社区 约有常住人口2.4万人,其中有400多名0到3岁婴幼儿。一方面,托育难、托育贵成为父母的急难愁盼问题,另一方面,如何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家长和社区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去年,禾山社区腾挪出办公用房的三楼空间,建设了一个社区托育点,以远低于政府限价的普惠标准,提供给社区居民家门口15分钟普惠托育服务。
湖里区禾山街道禾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贾丽:引进有专业资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机构给辖区儿童提供服务,孩子们可以得到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设置的托育位置是45到50个,目前,入托的孩子有35个。
家长 叶女士:非常方便,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距离比较近,有任何事情我们家里人可以第一时间反应,进了托儿所以后,孩子的自律性、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
聚焦儿童的文化教育需求, 禾山社区还积极统筹各类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开展亲子科普、课外兴趣课堂,不断丰富儿童文化生活。
湖里区禾山街道禾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贾丽:接下来,我们可能会探索针对我们6周岁以上的儿童做一些课后的探索课堂,设置儿童阅读区域满足他们游戏、学习,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一些活动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利用闲置顶上空间 打造小型儿童运动场
建设健康、安全、舒适、有趣的户外活动空间,思明区滨中社区 从儿童身高的一米视角出发, 在街心打造了一个约1700平方米的安全文化示范园。公园里不仅配备了秋千、跷跷板、滑梯等儿童娱乐设施,同时也融入了交通安全、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知识普及,为儿童健康、安全成长营造氛围。除此之外,利用辖区内果壳街区的闲置顶上空间, 社区还 建起了小型足球场,并引入社会机构,开展儿童足球公益课堂,培养儿童运动能力。
思明区梧村街道滨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陈晓燕:针对我们社区小但集中的特点,我们通过空间共享的方式,营造儿童友好氛围,接下来我们着力于盘活社区的闲置空间或者是新开设的空间,打造家门口的青少年宫,让他们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青少年服务。
新闻观察:“软硬兼施” 将儿童友好理念与行动相得益彰
从刚刚的新闻当中,可以看到,厦门正在着手打造越来越多的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加快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对此,你有哪些观察?
确实,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高楼大厦、路上汽车越来越多,但在城市当中,孩子可以嬉戏打闹的活动空间却似乎越来越少。为了打造儿童友好城市,厦门先从社区入手,进行适儿化改造。值得肯定的是,从刚刚的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的社区都灵活利用小区附近的空间,为孩子们尽可能地创造娱乐活动的空间和设施,有的还引入社会机构,给有孩子的家庭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
但另外,我还认为,儿童友好,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也体现在软件配置;不仅是一种建设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理念。比如说,校园周边的零食店里,销售的食品是否安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特殊孩子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力量是否足够?从公共服务到社会政策,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仍旧任重而道远。构建儿童友好环境,关键在于树立儿童友好理念,应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视角来推动儿童友好。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不论软件还是硬件,我认为还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儿童的查差异性,突出全周期,覆盖婴儿期、幼儿期、青少年期等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发展需求。让理念与行动相得益彰,推动形成了解儿童、尊重儿童、关心儿童、服务儿童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