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线观察:社区嵌入式养老 让老年人离家不离亲

厦视新闻 2024-02-27 19:51:47

2024-02-27 19:51:47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智慧健康养老、居家助老、农村养老等成为热词。截至去年底,厦门全市户籍老年人共有44.8万人,面对如何养老,很多老年朋友更愿意选择不离家、不离亲、不离周边熟悉环境的养老模式,但要实现这个愿望,需要全社会倾注更多智慧和力量。今天的记者一线观察,我们去看看厦门的一些社区如何提供个性化的养老需求?这些做法能否真正托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在经过1个月的试营业后,上个月,开元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正式开业。

社区居民:我就住在后面,(距离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就200米。(午餐)十几块,自由点餐,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有炖汤,跟家里的口味差不多。

开元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开设在思明区白鹤山路,周边分布着四五个小区,因此一开业,居住在附近的很多老年朋友便纷纷过来体验。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共有三层,既有配餐区,也有日间照护区、养老照料区等功能区域,辖区老年人可以白天来、晚上走。

厦门德善堂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荀雅茹:照料中心总共设置18张护理型床位,日间照料床位总共12张,日间照料床位像托儿所一样,就是所谓的“托老所”。白天家属可以把老人送到照料中心,晚上再接回去。

开元街道共有户籍人口9.7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2万人。面对老年人不想离家的养老需求,开元街道探索“嵌入式”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也就是把养老机构嵌入社区,让老年人离家不离亲也可以享受便利的养老服务。

开元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 杨清艳:目前街道辖区内已经建成了一个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一个近邻食堂、一个养老服务站。接下来我们想进一步完善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在近邻食堂方面多一些探索。

眼前这位孙大爷今年76岁,他告诉记者,自己就住在照料中心附近的未来海岸小区,家中只有他和老伴两人,退休后也常常感到无聊。开在家门口的照料中心,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也让他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

海沧区嵩屿街道居民 孙学铮:我是天天来,早晨“上班”,晚上“下班”,就以这为家,自从退休后才开始学(拉二胡),经常演出,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愉悦身心,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像孙大爷一样,许多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衣食住行方面,为此,照料中心开设了棋牌室、健身房、练歌房等休闲设施,时常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业余兴趣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海沧区嵩屿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主任 陈顶勇:上一次的健康讲座,我们整个会场非常多人,有六七十号的叔叔阿姨来参与,越来越多老人来到嵩屿照料中心,每天能达到220人次。

走访中我们发现,像这样的老年人照料中心越来越受到老年人欢迎,它让养老服务从“有”到“优”,不仅满足老年人的一日三餐、生活起居,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老龄社会 如何更好回应居家养老期盼?】

数据显示,当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5家,照料中心53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和农村幸福院596家,各类养老床位总数近2万张。记者发现,虽然厦门已经实现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但部分养老服务设施由于场地较小,限制了服务项目及活动的开展。一些老年朋友也认为,一些照料中心或养老服务站离家太远,路上往返并不方便。同时,养老服务人才紧缺导致的养老机构招工难、留人难问题,同样制约着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

面对这些短板,民政部门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养老服务工作,提出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人才奖补力度,激励新力量,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市民政局副局长 张凌云:老人助餐是今年的工作重点,我们准备出台一份文件,这份文件既会(规定)给到长者的补贴,也会(规定)给到运营机构的补贴,让长者餐厅有持续性,对于一些高级人才有达到10万元以上的奖金。希望通过养老人才的带动作用,雁群效应,使厦门的养老队伍整体素质、专业水平提高。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