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大学校园是公众资源 应尽可能对外开放
今天我们迎来了元旦假期,很快寒假也要来临了,每到假期,都会有一些家长计划带着孩子到大学校园里参观,让孩子接受文化氛围的熏陶。此前,一些大学校园未向社会开放,还有部分高校采用节假日预约参观制度,不过由于数量有限,预约名额往往刚放出就被抢空,还一度出现黄牛高价倒卖入校名额的乱象。最近,全国多所高校传来有序开放校园的消息,社会人员刷身份证后即可入校。那么,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如何让开放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形成良好平衡?今天的新闻头条我们一起来关注,先来看报道。
昨天,“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从元旦假期开始,清华大学将进一步有序推进校园开放,更大限度满足社会公众校园参观预约需求。基于校园承载能力的上限,周末、节假日社会公众校园参观可预约数量增加至每日1.2万人以上,比之前增加约50%,每个开放日可预约时间段调整为8:00-11:00、13:00-16:00,将接待游客入校时间每日上、下午各提前一小时。同时,探索工作日校园开放,逐步实现校园保持常态化开放状态。此外,清华还将完善入校服务平台,让入校预约更加便捷。
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保卫处发布通知,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通知中明确,入校人员实行线上实名制预约登记,登记成功后,入校人员持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件,每日9时后可入校,需要当日离校;未经同意,不得随意进入教学科研和办公场所。
此前,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发文称,因没有授权学校使用其人脸信息,他常常使用“跨栏”的方式进出学校。但前段时间入校跨越闸机时,却和一位不认识他的保安上演了一场意外的“追赶大赛”。李植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也让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这一话题,再度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我觉得应该吧,对,因为国外不是很多名校也是开放的嘛。
大学生:我觉得大学校园应该适当地开放,然后在限流方面应该做出一些调整吧。
12月21日,北京大学表示,该校正在有序推进开放,在平衡校园秩序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
同时,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也已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
“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开放”这个话题,好像隔一段时间总会被提起,也总会引发讨论。有媒体也曾发起“大学校园是否应对外开放”的投票,参与投票的网友中,有73%认为大学是社会资源,校园应该开放;23%的网友认为从保障校园安全的角度考虑,不应该开放,4%的网友则投了其它想法。
在政策方面,教育部今年7月曾发文鼓励大学校园开放,7月以来,国内多所高校也都陆续对校外人员采用预约制入校。其中,7月27日,厦大发布公告,思明校区恢复校园预约参观。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应该有近一半的大学发布了校园开放政策,总体来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
从大众的投票结果以及高校官宣的态度来看,有一点应该是共识,那就是——大学校园不应该完全封闭。那么,大学校园到底该如何开放?高校如何在“满足本校师生与提供社会服务”之间取得平衡?我们接着来看。
相关专业人士表示,中国“双一流”高校的校园开放在稳步推进,但是距离社会期望还有一定距离。一方面,大学校园开放的比例还不高;另一方面,已经开放的一些大学设置的关卡,对于入校访问的人们来说,也是一定的行政负担。
评估显示,目前全国有12所高校仅要求身份证核验,占比17.65%。还有11所高校要求预约或登记,占比16.18%。有另外12所高校对这两项都有要求,需要预约或登记,并对身份证核验,占比17.65%。还有9所高校有预约限额或需要审核,占比13.24%。最后,有15所高校的要求较为严格,对上述三个方面都有要求,占比22.06%。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校园开放仍有一定的负担和成本,社会人员的入校之路并不是畅通无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有人希望大学破除围墙,向社会不受限地开放,但是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认为如果大学不设限地开放,将会影响到大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因此学校究竟怎么样开放,是不能够一概而论的,因为每个学校具体的情况不同,我们在开放学校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个平衡。
不止是高校,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都在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各种设施向社会开放,例如,政府机关的食堂、停车场在节假日向公众开放,企事业单位、学校的运动场地在闲暇时向公众开放,甚至一些单位的会议室也接受公众的预约使用。专家表示,推进大学校园开放,需要“刚柔并济”。所谓“刚”,就是明确公办大学都应向社会开放,让社会共享公共教育资源;所谓“柔”,则应允许高校结合自身条件,在听取师生、周边居民意见基础上,制定学校开放方案,做好大学校园开放后的精细化管理。
【新闻观察:大学校园是公众资源 应尽可能对外开放】
巨老师,作为高校的教师,对于大学校园是否该开放?您怎么看?
大学校园对外开放原来不是问题,2020年之前,中国的大多数高校一直都是面向外界开放,公众都不用预约,不用刷身份证,可以自由进出大学校门。少部分研学热点高校出于管理和校园秩序考虑,需预约入校。2023年8月,广东省教育厅回应称,“大学校园是公众资源,应该尽可能对外开放”。今天的人民日报推文《刷身份证即可入校!多所高校官宣“开园”》提到清华、北大、人大、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学校可以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刷身份证进入校园,北京建筑大学还启用明湖冰场,周末及寒假面向公众开放。在校园开放问题上,我关注到网友的两种有代表性的看法:一种认为,大学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一部分,应该承担起社会交流的职能,开放校园能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思想连接,让公众对高校有更多的了解,促进文化交流。另一种观点认为认为高校并非旅游景点,也不应成为商业牟利的“工具”,学校是学生学习场所,让无关的外来人士入校,不仅增加了学校的行政管理难度和交通压力,同时也干扰师生正常生活秩序。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对校园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甚至威胁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现在大家基本上能取得共识,就是这个大学校园应该开放,那么这个开放后,度要怎么拿捏?您又是怎么看待的?
的确,大学是公共资产,公共性是其突出的性质,除了服务本校师生外,也需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大学校园开放应该成为必然,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应对开放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广东省教育厅安全保卫处处长江存余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曾表示:“大学当然应该开放。开放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开放带来的问题,而是管理不善导致的。我认为,大学校园开放考验是大学管理能力,也考验入校者的文明素养。学校管理方面,一是开放场所设定一定限制,如教学区、教研区、学生宿舍区不开放,其他公共区域开放;高峰时段图书馆不对外开放,食堂分设,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秩序;二是在开放形式上,游客多的学校、时段(寒暑假、节假日)预约入校,其他可以凭身份证入校。在入校者方面,要遵守学校相关规定,共同维护高校秩序。(如人民大学提出:未经同意,不得随意进入教学科研和办公场所,不得聚众喧哗,不得打闹斗殴;对违规入校、拒绝配合、扰乱校园秩序的社会人员,学校将视情形对其登记入校资格设置阶段性限制或永久性禁止,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