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汇聚爱乐之声 打造城市文化新风尚
今天的头条我们来关注合唱。近年来,厦门出现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合唱团体,越来越多人了解合唱、走近合唱,或是成为演绎者,也可以选择做一名欣赏者。合唱这种集体性的声乐艺术,如今有了越来越多元化的参与主体,那么,厦门的合唱团体氛围如何?先来看报道。
工作日的夜晚,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因为唱歌相聚到一起。这支合唱团名叫留声爱乐室内合唱团,创办人是青年指挥家寇双,她从新加坡回到厦门后,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2020年创办了留声爱乐室内合唱团。
留声爱乐合唱创办人 寇双:希望可以通过我们演唱的音乐,感染到更多的人。
留声爱乐以演绎古典风格的作品为主,成立以来,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专业水准的追求,已经在一些世界级合唱比赛中崭露头角。团长陈飞飞本职工作是一名外科医生,但是脱下白大褂,他也是一名音乐爱好者。
留声爱乐室内合唱团团长 陈飞飞:我们团很多都是业余的(演唱者),很多不相关的职业。从零基础,到五线谱可以驾轻就熟地视唱、唱固定调,接触到音乐更广阔的一些区域。
现在,团队不仅专注于作品和舞台的打磨,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希望能向更多人传递音乐的美好。
留声爱乐室内合唱团成员 刘琤:我觉得合唱团就是这样一个照亮我的地方,大家为了共同的爱好、想法聚集在一起,收获了很多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温暖。
创办人寇双说自己从小在合唱团中长大,常常幻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唱歌会是什么样子。此前她组织儿童合唱团排练时,常有家长在教室外张望,于是,亲子合唱团便应运而生。
留声爱乐合唱创办人 寇双:以音乐作为桥梁,在家庭里进行超越语言沟通的方式,非常有意思。
今年十一月,留声爱乐与恰空古乐团举办了一场“巴洛克奇妙夜”音乐会,留声爱乐的亲子合唱团和室内合唱团轮番上场,与乐团以及男、女高音歌唱家携手,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古典音乐盛宴。
观众 刘女士:让我们在音乐会中能够得到熏陶,感受到合唱的魅力,非常开心。
留声爱乐厦门亲子合唱团成员 杨辰欣: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合唱团,增加了我对音乐的兴趣,上台演出也更有成就感。
留声爱乐厦门亲子合唱团成员 杨锦强:能够有和小孩子一起 静下心去体验和感受生活的机会,这是非常难得的。
有古典元素,亲子元素,在合唱团这个大家庭里自然也少不了传统元素。在市老年活动中心排练室,小草艺术团声乐队的成员们正在排练原创节目《闽南戏韵》,这首曲子融合了南音、高甲戏、歌仔戏等元素,大家边唱边舞,展现闽南戏曲神韵。
厦门市小草艺术团团长 苏玲玲:一年创作一个闽南地方特色的节目,比如南音融入现代打击乐的改编《直入花园》,还有《共一轮明月》《踏春》《海堤颂》。成员从懵懵懂懂到喜欢,从中也得到很多收获。
小草艺术团声乐队的成员,大部分是银发一族的音乐爱好者,因为对合唱艺术和闽南文化的热爱,让他们相聚一堂,共同歌唱。
厦门市小草艺术团副团长 茅建富:我不是闽南人,但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学、抠。老有所为,我们多次进中小学去给学生们传承闽南文化,作出自己的奉献。
【让合唱与“爱乐之城”同频共振:通过技术手段 从合唱延伸出更多产品】
青年合唱、亲子合唱、银龄合唱,同唱一首歌的艺术魅力让每个小小的个体,汇聚成城市的声音,也为城市的文艺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随着合唱的创作活力蓬勃、技术手段升级,各种因素的叠加,让厦门的合唱艺术形成良好的传播效应,也让厦门这座“爱乐之城”的内涵与外延更加丰富。
厦门的吉岛音乐,目前旗下有吉岛合唱团、吉岛少儿合唱团和醒耳人声乐团等音乐团队,以醒耳人声乐团为例,这支由6人组成的混声阿卡贝拉人声乐团,通过将声部巧妙编排,用人声创造出丰富的和声效果,已经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了数十万粉丝。同时,工作室也与许多热爱合唱的群体一起“追梦”,帮助他们策划、制作、拍摄作品等。
醒耳人声乐团创始团员 丁丁:除了一些专场的演出之外,我们日常是定期每周会发一些短视频。很多人第一次听到会觉得很神奇,会觉得和声的魅力特别感动。
吉岛音乐主理人 徐聪:现代流行音乐制作流程和传统合唱音乐融合的工作室,我们在不断做内容、做表达的过程中,也一直在做录音、做词曲的创作,给厦门市和全国各种各样的群体 去定制属于他们的音乐。
一直以来,厦门这座“爱乐之城”不断鼓励与支持合唱文化,让城市与合唱同频共振。在这场“海之韵”合唱音乐会上,来自厦门多所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21支合唱团,带来了他们的拿手作品。“海之韵”合唱音乐会已经举办了十四届,在今年的音乐会上还邀请了无锡市山禾合唱团,共同演绎合唱艺术。
集美区诚毅合唱团指挥、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 谷玉梅:我们带来的两首作品,其中《民族光辉》是一首原创的作品,我们这支业余合唱团唱得激情满怀,要把陈嘉庚的 大爱精神推向世界。
厦门二中合唱团团长 王禹潼:让我们感觉到厦门是一座爱乐的城市,见识到了厦门很多优秀的音乐、合唱团。
当前,厦门正加快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音乐艺术氛围,加上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为合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有专家表示,目前厦门的一些合唱品牌已经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值得肯定和鼓励。但也要进一步搭建平台,给音乐爱好者、音乐人、合唱团体予以更大支持,为“爱乐之城”储备音乐力量,并利用音乐IP进行衍生开发,打造更多带有城市标签的音乐文化品牌。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厦门市合唱协会会长 郭伟:现在我们的业余合唱团也涌现出来一些非常好的队伍、他们没有任何资金的支持,全是自力更生,业余时间来排练,他们都有常规的音乐会了,而且还能够卖票,能够激励大家很好地生存下去,我觉得这是非常可喜的一个现象。
那么,厦门的合唱团队如何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呢,专家建议,充分融合地方特色,也要有国际化的视角,是让合唱艺术能够常态化发展起来的路径之一。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厦门市合唱协会会长 郭伟:厦门处于海西 是闽南文化的一个地方,我觉得首先能够展示我们自己的风土人情,展示我们自己的文化生活,在我们取之于民,然后把它用在合唱艺术方面,多创作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合唱作品同时还要国际化,能够与国际接轨。
【新闻观察:汇聚爱乐之声 打造城市文化新风尚】
今天来到直播室的观察员是巨东红教授,巨教授您好,刚刚的新闻里看到在厦门有各式各样的合唱团,从年龄层也覆盖了老、中、青年三代,您觉得厦门合唱艺术蓬勃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未来要如何继续营造良好的合唱氛围,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化的合唱平台,让厦门这座“爱乐之城”的内涵更加丰富,您的观察是什么?
从小到大,不少人参加过合唱,主要方式是学校、单位的歌咏比赛。2023年7月的首届中国合唱大会暨2023全国青少年合唱展演,来自28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近200支合唱团队和上万名合唱爱好者,为青春而歌,为时代而歌,为家国而歌,用艺术温暖人心,用合唱凝聚力量,是中国合唱的主旋律。厦门的合唱团体、合唱爱好者、参与者持续增长,演唱的歌曲从红歌到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曲目,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合唱作为一种集体艺术表达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加入。
究其原因:一是合唱满足参与者的归属需求。合唱需要团体合作,在人机对话挑战人际关系的时代,能促进人与人面对面交流,和一群共同热爱歌唱热爱音乐的小伙伴相互支持,感受温情;二是满足文化需求。合唱歌唱生活,表达情感,还有的合唱团在唱歌之余,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身心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三是良好的合唱氛围。我市正在推进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的建设,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支持合唱团体成立,并提供表演平台,群众能参与、乐参与。当前的短板是缺少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化的合唱平台,合唱团体的交流不充分,合唱品牌效应不明显。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打造合唱平台。基于厦门市的城市优势和良好的合唱基础,举办国际化的合唱赛事,或全国性、全市性的合唱比赛,打造合唱团体展现、交流的平台;二是鼓励群众加入合唱团体,支持老年人、儿童、青年、亲子、女性等合唱团体的发展,让合唱成为城市文化新风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加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