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校服还得填孩子姓名班级,有必要吗
近日,长沙有家长投诉,购买校服寄到家中,却必须要先填写孩子的学校、姓名、班级信息。“知道收件地址和联系方式就行了,有什么必要知道孩子的个人信息?”家长疑惑不解。
从媒体探访来看,大概能判断出当地的校服产业生态:一家当地企业牵头建立了一个互联网平台,同时和多家校服厂商有合作。无论是在哪家校服厂商购买校服,最终都是在这个互联网平台上下单。对于家长来说,只要使用这家互联网平台购买校服,就必须填上一串个人信息。而来自各个学校的海量学生信息,有可能由此汇总到一家公司。
这当然很让人反感,事实上已经涉嫌超过收集个人信息的必要限度。《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而现在购买校服,不仅要填学生的姓名、班级、学校,甚至还包括家长的手机号,这到底有什么必要?这也不符合常识,在日常网购时,除了一些特殊商品,又哪里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对于这些问题,这家校服互联网平台并没有明确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和合理性到底何在。
由此家长也不免担心,收集的这些信息,是否会成为这家校服平台的“商业资源”?毕竟,有学生和家长信息在手,完全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商业拓展”的想象空间巨大。
这并非多虑。2022年,“学习通”数据库疑发生1.7亿条学生信息泄露事件,并被以“10元一人”的价格进行售卖;2023年,也发生了一起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信息泄露事件,随后有媒体调查发现,在网络上“1元能买200名学生的信息”……这些大数据当然是有价值的,可以方便各路商家精准获取客户、制定细分业务、定向推广信息。
但对学生及其家庭来说,却带来了无穷的烦恼:轻则被各种广告信息骚扰得不胜其烦,重则有可能被网贷、诈骗之类黑色产业盯上。现在校服平台的信息收集,也无法不让人产生联想——这是一种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今后也存在被泄露及滥用的可能。
严格来说,这也属于校服乱象的一种。2015年,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不断提高校服选用采购的规范性和科学性”;2021年,教育部再强调“着力解决校服选用采购过程中出现的变相强制购买、价格偏高、款式品类过多、变动频繁、采购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不合理、非必要的信息收集,当然也属于“程序不规范”的具体表现,这应当引起当地教育部门的重视。
一定要认识到,校服乱象,未必只出现在校服本身,不只包括校服的质量、美观等问题,校服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有发生侵权行为的可能。对于隐藏在细微处的疑云,当地也有必要以强有力的介入和治理,将之彻底廓清,也给家长、公众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