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打造具有复合功能的智慧菜市场

厦视直播室 2023-12-13 20:52:27

2023-12-13 20:52:27

农贸市场“变形记”: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上新 创新模式受欢迎

超市像仓库、上百个商铺档口供您挑选,这种仓库风格的农贸市场您逛过吗?最近,我们身边就开了这么一家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一起去看看。

(特区)最近,在湖里区金湖路,一家整合了各类果蔬等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开业了。这个集散中心的场地面积有数千平方米,分成自营仓储超市和上百个档口两个区域。其中自营超市主打“仓储超市+食材配送仓”的概念,线下的仓储超市主打“工业风”,面向所有市民开放,零售价和批发价保持一致;主营线上的食材配送仓则依托自身开发的一款APP,进行线上销售。

厦门三菜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负责人 叶根旺:这个配送仓可以针对我们的整个配送,满足一个配送的需求,它的价格都是以批发价来进行销售的,不管你量多量少,都是按批发价。

集散中心的“批发价”销售模式,吸引了不少附近居民。

市民:大部分商品都是比较便宜,比如说这个蒜苗是5块多一斤,(其他市场)六七块。

市民:比如说这件差了6元,在这边更便宜一点。

集散中心负责人介绍,集散中心整合了各类果蔬等农副产品、食品生产或加工厂家、产品总代理等供应链资源,除了自营超市外,集散中心还有上百个档口,这些档口就像一个个“小型菜市场”,让整个集散中心形成了一个批发整体,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个人或者家庭的需求,还可以解决客户的大宗采购问题。而且,集散中心还计划进一步整合资源,通过开设电商直播间、面向本地菜农打造自产自销区等方式,建设多业态融合的农产品市场。

厦门三菜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负责人 叶根旺:我们的客户群体主要针对一个是B端跟C端、B端主要是我们有一些食堂,还有一些餐饮店,像一些商超它需要采购,可以到我们这边来采购,再进行第二次的销售,C端主要是周边的居民过来消费比较多。

农贸市场“变形记”

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是一种新事物,也是农贸市场转型的信号。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发展,蔬菜、生鲜可以外送到家,去农贸市场的人也越来越少。面对新形势,除了改变模样进军市场,老的农贸市场也在转型升级、吸引年轻人。接下来,我们跟随镜头一起去这些改造后的农贸市场走一走。

老市场探索数字化 实现送菜上门

苏州高新区的徐何集贸市场最近完成了市场的升级改造。除了明显的内外颜值提升外,无处不在的数字化元素也让这里更好逛。数字大屏实时显示市场客流、商品价格、食品安全检测等数据,市场内的摊位还接入线上运营系统,居民使用手机小程序线上选货下单,最快45分钟就能送菜上门。

经营户:顾客在家就可以购物,就像逛你这个摊位一样。对。

苏州高新区徐何集贸市场经理 许海军:所有的商户都拉到线上,给他们增加最起码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的经营额,有的年轻人不愿意跑菜场,就手机上买。

烟火气混搭书卷气 网红农贸市场好看又好逛

走进北京的东风菜市场,书法作品随处可见,不仅将市场装扮一新,还让正在售卖的肉蛋果蔬瞬间拥有了有趣的灵魂。市井文化与书法艺术的碰撞,也让这里成了网红打卡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北京东风菜市场商户 关秀娟:别人一进来一目了然就看见了,好多人都直接拿着手机自己都录(像)呢,好多人都发朋友圈。

北京东风菜市场负责人燕迎公司董事 贾志杰:东风菜市场是一个老的社区菜市场,我们一直承担着整个地区老百姓副食品供应的任务,书法因素的导入,又让我们的市场焕发了新的活力。

农贸市场“变形记”

农贸市场的积极转型求变,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走进农贸市场。不过,要如何守住这份的烟火气?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专家:开拓线上市场 商家经营意识需跟上

专家表示,对一些进军线上市场的农贸市场,不是简单地把产品“搬”到线上,而是要求经营者转变经营意识。以搭建“线上农贸市场”为例,不管是自建平台还是和现有的配送平台合作,都提出了门槛要求。市场管理方要整合现有资源,形成一致化的标准。同时还要兼顾市民对食材新鲜度、价格、配送时效的个性化需求。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主任 范薇薇:菜市场它的经营主体,毕竟还是分散的个体户为主的,所以就要求他们对于菜品的标准化,产品的标准化,价格的透明化 ,还有标准化,都有一个很清晰的标准,进行了智慧农贸市场的转型之后,就要求商家也提升他们的思维,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种特色品牌。。

专家:丰富业态 实现消费场景创新

除了开拓线上市场,要想守住往昔市场的烟火气,农贸市场还要吸引更多人走进来。专家表示,现在体验式消费逐渐占领年轻人市场,农贸市场作为城市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载体,也可以通过增加小酒馆、特色美食店等年轻人喜欢的业态,实现消费场景的创新。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主任 范薇薇:希望现在的菜市场能够承担更多的,包括休闲社交这样的一些功能,有一些类似于修补衣服,还有打锁,还有像早餐区或者是特色饮食区,甚至是花鸟市场,二手交易市场等等这样的一个综合性平台。

新闻观察:打造具有复合功能的智慧菜市场

新消费形势下,传统的农贸市场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纷纷寻求新发展。百姓身边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如何转型升级?您有什么样的观察。

打造具有复合功能的智慧菜市场

双创背景下,新消费层出不穷,买菜不再是“菜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各种线上购物平台分流掉了很大一部分的消费群体。这种情况下,传统农贸市场如果不转型升级,就只能被动地在“夹缝中求生存”。其实厦门早在2017年就启动了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方案,并且之后方案也有进一步升级。我们观察发现,对农贸市场的改造分成几个阶段,首先是环境整治,设置食品检验室;然后是探索市场+超市的运营模式,也就是“农改超”,像新闻中提到的集散中心,有点像这种模式的升级版,不仅有线上线下销售,还串联起了前端的仓储、生产加工;最后,农贸市场改造还可以朝着文化性和休闲性去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建设是很重要的内容,我们现在会发现,不少农贸市场都拥有成熟的智慧系统,比如农产品管理系统、智能电子秤、刷脸支付系统、商城小程序等,让市民买菜不仅更便利,而且更放心。另外一点就是功能业态的多元化,之前我在网上看到其它城市的改造案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打造市井版的“邻里中心”,也就是在市场里逐步融合社区服务功能,比如早餐、家政、维修等基本便民服务,甚至像新闻里专家提到的年轻人喜欢的小酒馆、网红餐厅等等。在这方面,其实我们厦门的一些菜市场也已经开始做出探索和尝试。

如何引导新型农贸市场规范发展?

让“菜篮子”满足更多人需求 跟上城市发展脚步

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市场管理方应该考虑的是,大到如何更科学的规划布局、采用什么样的运营模式,小到引入商户和业态的标准,如何给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些都是需要兼顾的。同时,商家自身也需要作出努力,比如提供更丰富的商品、打通更多流通环节,就会带来更高的运营成本,如何去吸引更多客流,拉动消费。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家门口的菜市场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能跟的上城市发展的脚步。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