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安全教育打卡并非终点
学生和家长被困在“强制学习打卡”中,并非新鲜事了。近日,多地教育系统发文,叫停安全教育平台强制打卡。许多家长直言“终于解放了”,亦有不少老师为新规点赞。
安全教育平台本该是方便学习的工具,却成为了束缚和负担,真是咄咄怪事。究其原因,部分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将“自愿学习”变为了“任务指标”,将打卡率、完成率与学校荣誉、教师考核直接挂钩,再通过老师分发给家长和学生完成,最终沦为走形式、走过场。安排看几个视频,装模作样打了卡,就宣称完成了安全教育,这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从家长的视角出发,许多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不甚合理,有的视频过长,孩子没法独立学习,学校老师又催得紧,最终只能“人做作业手机播放”;有的视频内容缺乏针对性,幼儿园小班和高中生用同一套材料,年龄小的难以理解,年龄大的又觉得幼稚。而且,学校要求线上学习,许多家长却不希望孩子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这本就是难以化解的矛盾,于是有部分家长主动代劳,帮孩子打卡以应付检查。
安全教育应是家校的共同责任,学校不能简单将其转移给家长。比起线上学习,及时安排线下课程,让安全学习任务“不离堂”,会不会更直接有效,让家长放心省心?巧用一次消防观摩、一堂游泳课、一场疏散演练,在互动中检验孩子的学习成果,增强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是否更令人印象深刻?推广安全平台,发展远程教育,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优质的线上学习材料,这样的形式创新本意是好的,可作为常规安全教育的有益补充,再精彩的形式和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单靠“强制打卡”来敦促家长和学生参与,效果终究有限。
要纠正一个误区——“取消打卡”不是“停止学习”,而是要采用更有效的方式,敦促老师和家长负起责任来。在成都,取而代之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每月确定一次班会课,组织学生在校集中收看、学习、交流讨论;在福州,取消公开通报学习情况,却没有取缔安全平台,利用平台资源组织在校学习仍被纳入学校年底考评中;评论区也有不少家长肯定了教育平台的实用性,希望能采用更温和的方式而不是逼迫学习……在形式上纠偏,在内容上优化,方可促进安全教育有力有效落实。
力避形式主义的过程中,有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值得思考——安全教育的目标和终点是什么?为什么链条上的每个参与者心知肚明“应付检查,全无效果”,但仍然机械执行甚至层层加压?教育是任务分配更是责任共担,从效果出发反推形式,或许才是“减负”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