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不拘一格降人才:当心背景调查后面封建沉滓泛起
当前正处于高校毕业生秋招季,部分今年刚离校的毕业生还没有落实工作,2024届高校毕业生也已陆续进入就业市场。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创下历史新高;而明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87万,将再创历史新高。
求职困惑:被问父母工作婚恋与否 背调真需如此“深入”?
如此庞大的就业大军,让今年的秋招季格外火热。然而,一些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发现,用人单位的一些做法和隐性需求,让他们倍感困惑。近日,就有求职者在媒体平台上表示,自己和同学在找工作时遭遇用人单位背景调查,其中数次被问及“父母的工作情况、个人婚恋与否”等问题。求职招聘时的背景调查真的需要做到如此详尽、如此深入的地步吗?来看报道。
有记者浏览各大社交平台发现,不少人表示在求职中有被问及家庭情况、父母工作、婚恋情况乃至房产等隐私问题。不少即将或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表示,不能接受过分详尽的家庭背景调查,而一些已经工作的人士也表示,如果一家公司在初次面试就有如此详细的背景调查,难免会让人对该公司的招聘意图产生怀疑。
大学生:要求职的话,就是我觉得应该更加注重就是你个人的能力或者怎么样的,我觉得他问这个问题也挺奇怪的。
大学生:找工作嘛,是关于自己的事情,跟家庭我觉得关系不大,所以我觉得如果以这个家庭作为很重要的衡量标准来找这个工作的话,我是觉得没必要。
大学生:是不是想看他的一些人脉或者他的背景能不能给公司带来一些利益,公司的认知可能是有问题的。
据了解,背景调查是多数求职者进入职场的必经程序。用人单位通过背调来核查候选求职者资料的真实性以此来规避风险。那么,所有工作都需要做如此“深入”的背景调查吗?专家表示并非如此,通常这类的背景调查更适合那些需要处理敏感信息或担任高级职位的员工。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MBA中心学术主任 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 陈志俊: 除非我们有办法可以来说明这样的背景式调查获取的信息,和他未来的能力与潜力直接挂钩,那么我们做这样的调查是可以理解,不然其实做这样的调查掌握的信息其实也不是非常有必要,当然如果有一些特定的工作和岗位,由于涉密,或者其他岗位性质的要求,要对这个求职者的个人家庭背景做调查,或者是因为单位的社会福利相关的这些政策想要更多的了解,我觉得这可以跟求职者更多地开展沟通,这样大家也可以理解掌握这样的信息合理性。
此外,背调涉及的问题如此详尽,又是否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侵犯劳动者的个人信息权呢?律师表示,根据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
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张烽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处理享有知情权、决定权,有权限制或者拒绝他人对其个人信息进行处理。从求职者角度,面对这样的调查有权拒绝。如果求职者认为企业进行的背景调查涉及个人隐私或者调查内容不合理,他们可以拒绝调查,并向企业说明原因。
除了这没有边界的背景调查之外,最近,某985高校研究生在求职就业中因“第一学历”受挫的消息,同样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所谓的“第一学历”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何以成为求职中的“拦路虎”?我们接着来看。
据报道,因为本科毕业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院校,即将从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毕业的李敏,在最近参加的秋招过程中接连被几家心仪的企业拒之门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李敏一样,在就业中因“第一学历”受挫的人不在少数。
受访者:之前确实有些同学他们在就业的时候,会因为学历不是“985”“211”,然后被卡的这种情况。
受访者:越来越看重这个“第一学历”呢,可能会加剧这个对高考的内卷或者是对以后找工作的或者不公平这些的。
事实上,“第一学历”这种说法并无依据。2021年9月,教育部曾公开回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如今,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老问题又成了新矛盾。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求职旺季收到的求职简历规模可想而知,人事部门由于没有精力对这些简历逐一研判,依照“学历”筛选便成了最高效的首选方式,而在很多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心目中,“第一学历”又成为衡量一个求职者受教育背景的重要指标。
某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 李女士:因为现在简历非常多,作为硕士院校的话,有很多都是“985”名校,然后也有一些国外这种名校回来的候选人,在这种同等条件下,我们还是会看一下“第一学历”,这样也是比较高效的。
对此专家认为,过于看重“第一学历”是认知误区,在招聘中进行“第一学历”歧视,不仅违背就业公平,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造成了资源错配,不利于人才活力充分释放。更甚者,会将就业压力向基础教育阶段传导,进一步加剧高考的“内卷式”竞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比方讲这个孩子如果他的中小学是在一个农村薄弱学校上的,他的考分必然低,他的“第一学历”必然低,但是从大面积统计来说,这些孩子如果是在农村比较,教育条件比较差的地方,能够考上大学,他们的基本素质就不会低,包括他的智力、能力,以及人际的态度,相对来说都是那个群体当中比较优秀的,所以如果是看重“第一学历”呢,事实上是对这部分孩子的一个不公平。
专家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只有标准多元,用人单位才敢于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也才能抹掉对“第一学历”低的偏见,打破唯学历论的死循环,充分释放劳动者潜能,并倒逼教育评价机制变革。
昨天,人社部举行2023年三季度新闻发布会,面对媒体“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提问,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宋鑫给出了5项举措,包括“政策落实再提速、实名服务再加力、岗位推送再加密”等等。而面对刚刚报道中提及的种种困惑,要想促进就业,显然仅靠加密推送岗位还不够,对于部分求职者来说,岗位多,并不代表机会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