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游客夜留米仓山,体现“门票经济”副作用

羊城晚报 2023-10-25 10:26:46

2023-10-25 10:26:46

10月21日,多位游客表示,四川巴中市南江县米仓山景区超负荷接待游客,导致大量游客夜晚滞留山上挨饿受冻,引发关注。

据游客反映,当时现场非常混乱,一些游客又冷又饿又累,排队等观光车,连灯都没有,很容易发生踩踏,景区管理混乱。还有游客称,景区门口人山人海,排队坐观光车至少要4小时,质疑景区为何不限流。

游客认为这是景区不限流,景区也有“委屈”——有工作人员表示,人流量过大,几万人进入景区,已超负荷,景区还临时停止售票两小时,“有限流,但是有些平台私自上架了我们景区的票进行售卖,突然冒出来了许多票。景区无法预计这些平台的票量,所以就超载了”。

无论如何,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无论这些票是景区卖出来的还是第三方平台私自卖的,景区超载是事实,游客滞留也是事实,没有发生踩踏事故已是万幸,景区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且,即便票是平台私自卖出来的,那么问题来了:景区的门票为何没有数据联动?这些平台又是怎么拿到的这些票?是不是景区把一些票务业务外包给了第三方平台?这些都是舆论的疑问,也在某种程度上指向了景区的票务管理混乱,以至于对游客进出情况缺乏预判,应对起来也是左支右绌。

近些年,游客滞留景区的状况时有发生。就以今年为例,10月14日,武汉欢乐谷出现大量游客滞留,大批游客高喊“退票”;8月13日,山西忻州宁武县的芦芽山风景名胜区,游客在暴晒中排队数小时进场;1月1日,大量游客滞留河南老君山景区,并高喊“退票”……

可见,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并非某个景区独有,那原因想必也有共性。一个很自然的联想是,这其实是一种“门票经济”的副作用,景区出于营利的目的,对售卖门票采取“多多益善”的态度,以至动辄超过承载能力,游客体验恐怕就难以得到保障了。

可资对比的是,曾经发生滞留状况的黄山——据当地媒体介绍,“十一”期间,“各主要场站及景区未出现大规模旅客滞留现象”。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黄山风景区在不断加大限流力度,如将单日游客最大承载量从5万人一路下调到3万人,“门票、索道票等收入明显减少,但游客舒适度明显提升”。可见,景区限流的力度和游客体验完全是正相关关系。

对于景区来说,力度更大的限流、更加严格的票务管理,必然会带来门票收入的直接下降,这也是很多景区“不情愿”的原因所在。但如果算长远账,这会带来景区美誉度的提升,提高游客二次游玩的意愿。更重要的,其实也是帮助景区摆脱对“门票经济”的路径依赖,想方设法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带来旅游模式的转型升级。

从这个角度说,景区到底该如何选择不妨细细掂量。有时短期的“让利”,其正向结果却可以在长远时间里体现出来,景区也应当有更大的决心和远见,本着对游客负责的态度选择发展方向。

回到开头所说的米仓山景区,目前景区已经致歉,并承认“预判不足,导致运力保障不够充分”,还提供了一些补偿,对当天购票滞留的游客,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再次免费入园游玩一次。应当说,这个态度是值得肯定的,景区应当对此有所反思。

但更重要的,恐怕还不是一事一议的应对,而是认真总结原因,梳理其中的关键,并从根本上完善管理。比如“突然冒出来了许多票”,对这些景区不能失控,也不能将门票管理甩手给第三方平台。在旅游经济迎来强劲复苏、出行人数显著增长的当下,景区需要以更妥善的方式,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收获游客“点赞”的口碑。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