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交响之马来西亚篇(四):“海丝”路上的新“船”说

厦视新闻 2023-10-10 20:00:36

2023-10-10 20:00:36

“送王船”是传统的海上祭祀民俗,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随着闽南人下南洋,“送王船”的习俗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发展尤其繁盛。2020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项目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联合申遗成功的项目。传承至今的“送王船”不仅承载着海外华人乡情,更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今天的《丝路交响》,我们用“王船”开路,一起去探寻“海丝”路上的新“船”说。

在马来西亚马六甲的勇全殿,木匠们正在紧张制作一艘名为“合安号”的王船。三个月后,这艘王船会被信众们拉着巡境,焚烧化吉。

2020年末,勇全殿通过古老的仪式确定在2024年1月11日举办送王船盛典。这是中马两国联合申遗后,首次在线下举办大型送王船活动,勇全殿的工作人员,已为此精心准备了数月。

马来西亚马六甲勇全殿秘书长 苏汶财:大家都很积极地要来,我们也很惊讶,以前是靠近的日期(酒店)会爆满,现在(离“送王船”)那么远都爆满了,大家都要来看(中马)两国互动的(“送王船”)仪式,我们(到时候)会有王船广场开幕,马六甲王船博物馆开幕,还会在礼堂开一个研讨会,都是中马两国互动的。

马来西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 颜天禄:尤其是厦门一带,很多的宫庙都已经开始组织人,参与2024年马六甲的“送王船”。

对于诸多信众而言,能目睹王船巡境和化吉,便是一种幸运。吴师傅是马六甲有名的造王船师傅,他期待着这艘亲手做的王船,在明年的盛典中亮相。

马六甲王船制作工匠 吴国兴:(造王船的时候)好像有第六感,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跑回家一下子(有灵感了),就回来(继续做)了。

建造一艘王船就像是完成一件艺术品。以“龙骨”支撑起一整艘船的构造,船体内部,再用几十根“肋骨”连接起每一片木板,即使是能工巧匠,也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年初,造船师傅们就四处寻找合适树木,为“合安号”物色“龙骨”。如今,吴师傅也开始有意培养年轻人,希望以代代相传的匠心来守护和发扬王船文化。

马来西亚侨生公会总会长 颜泳和:很多年轻人在参与,都是自己说要做(王船)的,现在吴师傅也是带着几个年轻人一起学习,因为他说毕竟也老了。

在下南洋的浪潮中,闽南人走了多远,他们的信仰就走了多远。几百年后,王船文化在马六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寄托着人们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被不同族群所认同。

马来西亚侨生公会总会长 颜泳和:我们为了“王船”去中国都去了几次啊,十多次都有了,中国(一批人)也是因为“王船”来马来西亚好多次,两国的来回,就很不一样了,我(因为“王船”)回到厦门水美宫的时候,不远就是青礁村,我才发现,我祖辈的村就是青礁村,可以找出那种有血脉关系的亲情,就是因为“王船”的交流,我们可以找到宗亲。

记者 程俊榕:从先辈下南洋,到中马两国联合申遗,共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王船成为文化交流之船,沟通着乡情与亲情,也述说着新的“船”说。

从民俗到文化遗产,绵延600多年的送王船仪式隔海呼应,见证着马来西亚华人对文化传统的情感。如今,马六甲鸡场街、槟城姓氏桥都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成为著名旅游景点,无声诉说着华人先辈的奋斗史。先辈们下南洋带来的舞狮、二十四节令鼓等中华民俗,现在依旧是马来西亚欢度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下了传承的接力棒。曾经的家乡味跟着远行的人到了异乡,肉骨茶、娘惹菜早已变成海丝路上享誉世界的美食。共建“一带一路”让一个个港口再度繁华,愈发便利、频繁的交流,让中马两国人民越走越亲。

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 吴恒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交流),现在已经走了十年,证明这条路是越走越宽,新时代、新格局、新方向,我相信中马两国可以在文化事业上,做出更好的贡献。

一艘艘船,从历史中驶来,闪烁着文明交流的火花,也凝聚起了一代又一代人,传承那股向海而生的勇气,共创未来。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