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蓝色粮仓” 为海洋经济注入“芯”动能

厦视新闻 2023-09-20 19:53:09

2023-09-20 19:53: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向海图强的厦门以种为“芯”,打造“蓝色种业硅谷”。不少种业企业、高校、科研团队深耕“蓝色粮仓”,紧盯海洋种业产业链“卡脖子”环节,在水产育种育苗上持续取得新突破。

拓宽种质资源 厦企持续培育优质水产种苗

百利海洋种业产业园是我市现代农业重点建设项目,园区围绕福建特色养殖品种全产业链,重点开展南美白对虾苗、鲍鱼苗等品种培育。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00亿尾的南美白对虾苗从这里走向全国,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园区来说,每年的8至12月是南美白对虾苗的销售淡季,他们就利用这段时间,尝试在园区里培育石斑鱼苗,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厦门百利海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徐涛:我们的育苗取得了非常高的成活率,还有非常低的畸形率。已经销售的小苗超过70万尾,现在存池的(体长)超过10公分的中苗有100多万尾,而且整个产值和利润是非常可观的。

与此同时,园区还增设了一个隔离场并顺利通过海关验收,这也就意味着,园区拥有了从世界各地进口水产种源的资质,未来能培育出更多优质的水产种苗。

厦门百利海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徐涛:无论是种植业还是水产养殖业,种质是非常关键的。今年成功引进了台湾的罗氏沼虾品种,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具有生长速度快,还有抗病能力强的一些特性。通过育苗的产业带动育种的研发。

集美大学攻关鳗鲡育种“卡脖子”问题

深耕“蓝色粮仓”,我市的高校也在持续发力。来自集美大学的鳗鲡育种团队,是福建省目前唯一入围第一批国家水产育种联合攻关成员单位的科研团队,他们围绕鳗鲡种质资源保存、鳗鲡催熟催产技术完善、孵化设备改进等进行综合攻关。在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正在观察鳗鲡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下个月,他们将再次进行鳗鲡人工繁育的实验,这些池子里存养的就是实验的亲本。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 陈天圣:我们想在亲本上面要下点功夫,要让亲本吃好睡好休息好,就像我们要生孩子一样亲本要维护好。(鳗鲡)成长在淡水里,最后要进入海水,才会慢慢发育成熟。所以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后面去摸索去控制,什么样的条件下实验的鳗鲡跟自然性成熟是很接近的。

据了解,鳗鲡是我国出口创汇最多的单项水产品之一,具有庞大的产业链条。不过,目前鳗鲡的种苗只能靠天然捕捞,存在靠天吃饭的产业链瓶颈,鳗鲡种苗繁育因此成为产业链中的“卡脖子”问题。研究人员希望可以实现鳗鲡种苗的人工繁育,助力我国鳗鲡产业高质量发展。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 陈天圣:鳗鲡号称是“水中黄金”,全中国的鳗鲡产量占全世界的80%左右,福建占中国鳗鲡44%的产量,有1000多家养殖工厂。我们现在加大了科研力度,(明年)2到3月份的时候,应该会有成批次的子鱼出来。

多措并举 打造厦门蓝色种业硅谷

近年来,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充分挖掘我市水产种业潜能,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蓝色“芯”动能。目前,他们正推动位于翔安欧厝的厦门都市水产种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同时计划出台水产种苗业扶持政策,细化入园企业定制式招商,持续打造“厦门蓝色种业硅谷”和“全国水产种业示范园区”。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