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线观察·探夜记(一):探访友达光电的“黑灯工厂”
提起夜经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餐饮、文化、旅游等。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在制造业、港口物流、农业等领域,“黑灯工厂”“无人码头”等新场景正逐渐成为夜幕下的城市新景观,为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增长点。今天起,《厦视新闻》推出《记者一线观察 探夜记》系列报道,我们首先一起去探访友达光电的“黑灯工厂”,看看企业如何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并助力工厂里的“隐形人”转型升级。
记者 马径:我现在位于友达光电超1万平方米的原料仓库内,在我身后,你可以看到原材料在“黑灯工厂”里是如何被存储和搬运的。
作为“黑灯工厂”的主力军,无人搬运车如同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在货架间灵活穿行,它们的工作主要是串联起生产线和仓库,快速地完成货物的运输任务。从当天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友达光电要完成2000台智能电视的生产任务,这些无人搬运车将搬运1000多趟各类原材料,为工厂生产提供高效的后勤保障。
友达光电仓储主管 程满珍:以往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货物的搬运以及料账管理的作业。现在从物料的入库、搬运、发料以及盘点,全程可以无人干预,实现关灯作业,搬运效率提升了30%,人力成本也节省了60%以上。
友达光电仓储主管 程满珍:我们同样对安全生产也有创新,您刚才也有听到声音,我们自研了智能监控系统,当人员进入到AGV(无人搬运)货区,它会自动报警。AGV小车侦测到人员的时候也会停下来。
记者 马径: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在黑灯工厂里,有了AI技术的加持 可以实现对生产效率,管理方式的一种创新。
友达光电仓储主管 程满珍:对,让仓库实现24小时不间断地供料, 实现所谓人睡机器不睡。
“黑灯工厂”也叫智慧工厂,大部分工作由机器人或者其他智能设备不分昼夜地完成。无人搬运车将原材料运输到生产线后,进行接力的就是一台台机器人,从原材料的加工到成品的包装,即使黑着灯,照样能由它们自主生产。
友达光电制造副理 杨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我们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体,这条线体每22秒就会产出一片43寸的液晶面板,相较传统的车间,生产效率提升67.2%, 黑灯工厂并非没有员工的参与。之前我们是靠走进现场管理工厂,而现在我们靠的是数据,我们的员工更多是在后台进行数据的监控, 只有在质检不合格或者设备发生异常的时候才会进行干预,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需要更丰富的专业能力。像我们这位同仁,他是我们的制程工程师, 原本的工作是更多在现场进行参数的调整,而现在进行设备参数最优化的系统开发。
“黑灯工厂”运行背后的“隐形人”,是运维工程师,设备保养工程师,以及系统开发工程师。他们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软件编程等能力,从而优化生产工艺,提升工厂智能制造水平。
友达光电制造副理 杨凯:打造“黑灯工厂”是为了把人解放出来,让我们的员工投入更加有创造性的工作中去,我们跟厦门大学一起开设人工智能培训班,结合校方学术资源跟我们自己的实践能力,快速培养了更多数位化的人才。
黑灯工厂的终极目标并不是要建设成无人工厂,而是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满足产品个性化定制的需求。生产批量大的企业可以建设“黑灯工厂”“熄灯车间”和“关灯库房”,而小批量、多品种的企业则可以注重人机协同。实现这些场景的背后都离不开数字人才体系的搭建。
友达智汇智能制造(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 申永刚:在未来产业发展里面可能这两种形态是并存的,人机协同,用AI的视觉帮他(工人)做预警跟提醒,确保产品出去都是高质量的产品。
记者 马径:“黑灯工厂”让我们看到了自动化程度的一次提升,更是人机协作的一次升级。工人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适应新的生产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打造人才数字引擎,让智能制造释放出新动能、新活力。这将是企业和政府都将学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