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教育、文旅部门统一标准联合治理迫在眉睫

厦视直播室 2023-06-27 20:55:21

2023-06-27 20:55:21

暑期临近,“研学”成为很多孩子的假期关键词。为了让孩子走出家门开阔视野,在“行万里路”中“读万卷书”,不少家长不惜花费重金为孩子报名各种研学旅游项目。据《经济日报》报道:2021年,我国研学旅行人数达到494万人次,2022年则突破60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研学旅游乱象重重:1只“游”不“学” 高价值低获得

今年以来,研学旅游市场则表现出更加强劲的增长势头。沙漠徒步、北疆探秘、海外名校访学……研学旅游主题越来越丰富,范围也越发广阔。然而,在研学旅游市场日益扩大的同时,部分研学旅行项目却问题丛生,我们一起来看。

张女士曾经给孩子报名参加过几次八九天的短期研学游,她觉得有些价值数千元的研学课程其实性价比不高,孩子的收获也不大。

家长 张女士:在短时间走马观花游其实对孩子的帮助不是很大,价格大概能(比普通旅游)高出30%到40%,我觉得不是特别合算的。

只“游”不“学” 高价值低获得

事实上,研学游的问题不止高价格、低获得,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的研学游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学校组织的研学游,由教师和学生确立研学主题和设计行程;第二种则是由旅行社或研学旅行公司设计路线和方案,并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游。而专家表示这两类主体组织的研学旅行,都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由学校组织,那这类研学旅行存在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参加的问题,加重了学生的这个经济负担 校外培训机构组织的研学旅行,那这类研学旅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按照事先的承诺来跟学生提供研学旅行的服务

记者发现,一些培训机构把普通的旅游线包装为研学游,按研学旅行收费,还有的研学游,实质就是到大学校园、博物馆等地“到此一游”,走马观花,并无实质体验大学教学的“研学”。一位在国内某旅行社工作了十多年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相当一部分研学旅行类项目,都是同行之间互相抄袭、敷衍了事,缺乏教育性和实践性。

研学旅行业内人士:因为他们都以为这研学很简单,反正你发一个方案出来,我照着抄就行了。

定价随意收费不菲 实际质量参差不齐

此外,不少研学项目还存在虚假宣传以及乱收费的情况,部分人均收费数千元的活动,参观的其实都是一些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所谓聘请的专家讲师,其实只是培训机构的员工。

研学旅行业内人士:因为你一上来肯定说这是我们的某一个研学老师谁谁谁,孩子他不会去想,这个人专不专业,因为他原来没有听过,你一讲了,他就听进去了,万一讲错了孩子听错了,那就是误导孩子

以研学之名行补课之实

不仅如此,有业内人士透露,“双减”政策落地后,一些培训机构甚至以研学之名行补课之实。

研学旅行业内人士:因为他们课时没有上,课时是没有办法退的,你要不就来参加我的活动,他们现在开始,就是比如说原本我这个产品在外面可能卖200多块钱,但是如果你划我的课时,划掉可能要600多块钱。

研学旅游乱象治理

广告中标榜的“深度体验”变成了走马观花、拍照打卡,说好的“国内老师全程带队”变成“兼职学生、境外向导”,在这样的研学项目中,孩子们感受到的不是文化氛围的浓厚,而是换了个形式的“快餐游览”,更别谈“寓教于乐”和树立人生目标了。家长和孩子花了大价钱学不到真东西,受损的不只是人身和财产权益,更将影响研学市场的长久繁荣。那么,应该如何规范当前的研学旅游市场?未来的研学旅游将怎样发展?

推动标准出台 注重“学游并重”

专家指出,目前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主要与服务标准不统一,课程缺乏教育理论,团队建设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 吴丽云:有很多的市场主体,搞旅行的,它的内容可能会侧重在“行”了,然后搞教育的有可能就是和“行”的结合没有那么密切。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研学旅行产品都是旅行有余研究不足,因为研学其实最核心的就是它是一个研究、思考、探索的过程。

专家表示,研学旅行市场前景广阔,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非凡,而目前,国家并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行业标准和制度,导致不少机构打着“教育”的幌子,将学生们带到旅游景点,实质却仅仅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层面,教育内涵和价值大大缺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 吴丽云:未来我们的研学旅行的发展,还是应该有一个国标去标准(规范),它涉及到它的这个从课程的设计,到你的市场主体的资质,到从业人员的资质,到你的安全性,对相应的内容应该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这种界定。

加强监管 规范市场管理

为了规范研学旅行市场,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就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对组织管理、经费筹措、安全责任等事项都进行了指导。教育专家表示,规范研学旅行市场,关键在于有关文件的进一步落实。要健康推进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就需要形成全社会合力,让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确保学生“游有所研”、“旅有所学”,也最大限度避免家长误入研学“杀猪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由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把它纳入整体的教学计划以市场选择为主需要我们的文旅部门加强对这类机构的资质的审核,以及加强过程性监管,保障研学旅行的质量我们的城市社区应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研学旅行的资源,包括我们的城市要向学生免费开放博物馆、科技馆,还有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馆等等,那我们的大学也应该向社会开放它的场馆资源

新闻观察:教育、文旅部门统一标准联合治理迫在眉睫

研学游市场在国内发端不久,存在着良莠不齐、失管无序等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研学游热潮之下的乱象治理问题?

教育、文旅部门统一标准联合治理迫在眉睫

研学,拆文解字一下,我理解就是研究性学习。而研学游则是以游览为主要形式载体的一场研究性学习。它一头连着课堂,另一头连着自然与社会,本身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能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难怪会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追捧和热衷。

但从刚才的新闻来看,研学游热归热,乱也是真的乱。而且研学游涉及到教育、文旅等多个部门的职能范围,但是目前来看,还是各管各的。由教育部门和文旅部门联合制定既符合教学计划和目标、又能保证研学过程安全和规范的统一标准迫在眉睫。

研学未必只有“诗和远方” 家门口的“第二课堂”未尝不可

对于家长而言,除了仔细辨别不轻易跟风,更重要的是敢于突破“剧场效应”,保持冷静和定力。一场高质量的研学游,不一定要去到遥远的地方,享受豪华的旅程,家门口的公益博物馆、田间地头、绿水青山都是很有价值的“第二课堂”。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