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一段旅程,而非战场
又是一年高考时,朋友圈里此起彼伏的祝福声又多了起来。不同的是,前几年我是作为学弟,鼓励的是学长、学姐;去年我是作为考生,祝福的是我和同学;而今年我是作为学长,想写一些文字来回忆。
高考,到底是什么呢?以前总有人说高考是战场,提高一分,超越千人。但现在想来,高考更像一段旅程,历经磨难,再次出发。
高考这段旅程的起点是一波三折的高三。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全国千千万万个考生或许也和我一样,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青春花季”或“至暗时刻”——美好的事物,可能是教室旁的一棵花树,可能是下课时分班级电脑里播放的B站视频,也可能是某一次考试福至心灵的巧作。
失落的瞬间,也很多——比如总是做不对的数学题,总是忘不掉的一些破事,还有那种看着倒计时牌时如影随形的焦虑。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每一次走在教学楼必经的廊上,想着今天这也没做那也没做,心情就不舒畅。当然,现在想来不禁哑然失笑,但对那时的我来说或许这就是天。
这段旅程的险峰就是高考试卷本身,因为它有套路,但不是永远按套路出牌。攀登它的过程中,就是用整个高三磨练出来的好心态和好身手,不断躲避不知道从哪飞下来的一块石头,一边不断沿着奇奇怪怪的路线向山顶爬,还得看好时间够不够。
去年的全国甲卷,题目出奇地创新。第一天做数学,我就被数列这个“石头”“砸伤了手”,平时可以拿到满分的题目完全空着,后面的导数和解析几何题又本来就不会。于是,我光是没写的题目,就占整张答题卡的几乎一半版面。很少遇到这种情况的我,那一晚上欲哭无泪。只好静静地加强了第二天的考试预案,说服自己还有机会。在极强的心理作用下,文综和英语在从未有过的顺利状态下完成了,超水平发挥。
攀险峰是高考的终点吗?是,也不是。在疫情还没有结束的夏天,高考结束了;在青春没有结束的同一个夏天,人生的旅程开始了。而在人生的旅程之中,各种“高考”变成了不期而遇、变幻莫测的模样。从这个层面来说,高考没有结束。
站在高考险峰的道路后面,我能看到的是一道叫做志愿填报的“任意门”,进门就像开盲盒,可以解锁大学和专业的“新地图”。我算幸运,选上了自己喜欢的语言+新闻辅修专业,还算干劲十足,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坚定和幸运。我会看到对未来的彷徨,对专业的嫌恶,对意义的迷失。我们确实缺乏一些拓展眼界的训练,而不只是专注地看着脚下的路。
但一切又没有那么悲观。当我再联络当时考到天南海北的同窗,在“任意门”背后,他们都在坚强地前进着,在探索着初次获得的新世界。尽管门里的风景不一定壮美,但门后的路上,依然闪烁着希望的微光。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定高考是旅程,而不是战场。自始至终,高考的波澜壮阔,本质上是磨砺心性和超越自我的过程,而不是争得你死我活的拼杀。我用尽十八年奔赴的高考“险峰”,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节点。在“险峰”之后,“任意门”之外,我虔诚地祈祷自己的旅途桥都坚固,花都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