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给小修小补空间 城市需要这样的烟火气
留住城市烟火气:城市发展了 “小修小补”难寻觅
来看今日热评。居家过日子,人们常常会遇到些难处理的小问题,比如常穿的鞋子开胶了、新买的裤子太长了、家里的下水道堵塞了之类。记得儿时,这些事儿都不叫事儿,因为家附近的街角巷尾,总会有锁匠、裁缝、修鞋师傅们守着自己的小摊,分分钟/帮你把问题解决了。而现如今,我们已经很少能看到这些“小修小补”的小摊位了,曾经那满满的烟火气在很多地方已经飘散殆尽,离我们越来越远。那么,“小修小补”为什么越来越少?我们真的不需要它们了吗?来看记者的走访调查。
在思明区大同路旁的一条小巷子里,几位修补师傅正在忙碌着。不时有附近居民前来修鞋、修行李箱等。这些小摊位虽然不起眼,但对于居民们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这样的“小修小补”。
市民 陈先生:我就住这附近,我来修我的拉杆箱,一坏就不能用了,他们给我们解决了生活上的很多困难,很方便。
在不远处新路街的路口拐角处,也有一位姓邹的修鞋师傅,每天早上八点半到晚上八点都在这里摆摊修鞋。今年是他从事修补行业的第37年,算是行业里的老师傅了。一位客人来修鞋,邹师傅熟练地用刀子划开一条口子,用钩针穿线、上线。为了让鞋子修补得更好看,他还在手工修补完之后再用机器反复抛光打磨。
修鞋师傅 邹炳裕:做起来比较漂亮一点,旁边摸起来比较顺。
因为价格公道、手艺好,邹师傅积累了不少回头客。不仅附近的街坊邻居都过来找他,很多外地的顾客也特意把鞋寄过来让他修。
修鞋师傅 邹炳裕:有的住在翔安,特地跑到这边来 有的是同事介绍 从漳州寄来给我修理 我修完以后再快递寄回去。
邹师傅说,以前,这片老城区从事修补的小摊很多,修自行车、修鞋、修伞、补衣服……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收入水平都不太高,城市里的年轻人也不爱学手艺,因此从事“小修小补”这个行当的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却租不起店面,所以只能摆个小摊养家糊口。
修鞋师傅 邹炳裕:有的原来在这个地方摆摊,人家房子卖掉了,门口就不让做了,还有的没有(摊规点)牌子,居委会城管不让做。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城市管理越来越规范,道路拓宽了、路面整洁了、社区环境更漂亮了;可另一方面,修补小摊都不见了,针头线脑、修修补补的服务也找不到了。事实上,像这样的“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一直是百姓生活中的“刚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小修小补”这样的商业微形态一度从身边消失,但呼唤“小修小补”回归生活的声音从未停歇。
市民 刘女士:现在这些摊位渐渐减少了,(但是)居民也有这样的需求,这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便民服务我觉得还是需要的。
新闻观察:给小修小补空间 城市需要这样的烟火气
城市发展了,想修个鞋、改下衣服、配把钥匙/却不再那么方便了。今天来到演播室是新闻观察员邵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给小修小补空间 城市需要这样的烟火气
所谓的小修小补,看着不起眼,没了可不行,城市需要这样的烟火气。我之前找一个修自行车的店,在一条小路上来回走了三遍才在一个极其隐蔽的角落找到,确实也能理解,为了店租便宜,不少小摊都躲进了背街小巷,这还算好的。很多店干脆就消失了。我家里一件冲锋衣拉链坏了,到现在也没拿去修。所以我说小修小补,修补的是城市便利度。
小修小补 修补的是城市便利度
现在有一种观念值得商榷,就是动不动就花钱买新的。特别是一两百块的小家电,店家都是直接告诉你,坏了不修,直接换新的。东西坏了还要不要修补,折射的是我们对物品的态度。许多老物件除了自身的使用价值,往往还有着情感的依附。我们说可持续发展、节约社会、循环经济很多大词,可能就藏在这些小的细节之中。
再一个我觉得小修小补的背后其实都是一门手艺,修锅你要会打铁,补衣服你要会裁缝,特别是修鞋的很多都是老师傅,等到他们干不动了,想修个鞋就更难了。所以留住这些小修小补摊,也是留住一门手艺,帮助这些从业者创业就业,意义重大。
留住手艺 创造小草经济
经济学上有个词叫小草经济,我们不仅需要大树,也要小草,这才是健康的生态。其实小修小补就是小草经济,他扎根百姓生活,扎根衣食住行,顽强,有点阳光雨露就能茁壮成长,我们稍微浇灌一下,他们就会报之以家门口的便利。
留住城市烟火气
那么,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怎么留住老百姓家门口的这些修补小摊?就在上个月,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一段关于“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的表态,引发了广泛关注。如何让“小修小补”更好地融入城市,让便利生活与优美环境二者兼得呢?继续来看记者的采访。
社区集中管理流动摊贩 让便民服务跟得上
在长青社区的长青农贸市场门口,有一个“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点,这里专门为长期在社区周边流动的四户摊贩提供驻点。附近居民们说,想要配钥匙、修鞋、修伞、补衣服,在这里都能找得到,平时买个菜也能顺便一起修补衣物。
长青社区居民 林先生:有的时候钥匙掉了一把就要配一把,经常找不到地方,现在这边很方便,而且收费很便宜。
配钥匙师傅 林金土:我在这个社区已经做了三十几年了,我们以前都是在路边露天摆摊,风吹雨淋的,现在是不用担心这些了。(社区)给我们安排好的环境,对居民也有好处。
思明区嘉莲街道长青社区党委副书记 洪雯菁:既解决了违法占道的问题,为我们老手艺人提供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又留住了城市的温度,让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便利服务。
将“小修小补”纳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事实上,厦门近年来在打造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过程中,已将“小修小补”纳入其中。占地面积0.55平方公里的槟榔社区拥有常住居民超2万人。为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社区引入160多家沿街商户,从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到生活中的“小修小补”,各类业态一应俱全。眼下,社区正积极对接辖区商户,计划打造一个商家联盟,借由线上平台和线下活动,更好地聚人气、引商气,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思明区槟榔社区党委副书记 翁栩栩:思明区也推出了“智慧思明”的一个近邻(服务)平台,我们想以后也把商家引进来,他可以在上面发布一些自己能提供的服务,或者自己的一些比较特色的项目,居民可以去点单线下可以号召大家集体搞一些活动。
“小修小补”走进城市综合体
除了社区,也有“小修小补”选择走进城市综合体。在SM商场二期的二楼,10多平方米的服装修改中心,有4名员工,裤子改短十几元,也许比街头小摊贵,但店租成本摆在这,不少商场客户和附近居民时常过来修改衣服,生意也不错。
SM二期服装修改中心负责人 涂凤辉:这边的师傅每一位都是超10年以上的缝纫和裁缝经验,作为消费者他有对服装的看法,还有结构跟穿着也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我们因人而异 能够解决他们在外面做不了的问题,把衣服做到完整 做到极致。
精准管理 推动“小修小补”有序回归
“小修小补”的回归,一方面方便了大家的日常需求,完善便民服务圈功能,同时也能带动部分低收入群体就业。但也要注意到,在“小修小补”与“回归”之间,还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规范有序”。
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巨东红:一个方面就是这种大型的商场可以给一些位置给小修小补点,另外一个方面其实也是鼓励摊规点,特别是社区能不能够设置一些小修小补的点,而且有意识地去引进不同类别的小修小补,比如说有配钥匙 修鞋 补伞 补锅这样一些不同类型,让居民所需要的小修小补在社区就可以得到解决,也可以回应我们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这样一个目标。
新闻观察:民之所盼 我之所向
刚刚新闻中提到,商务部提出让小修小补回归生活引发了广泛关注,本身说明了大家有这个需要。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让小修小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对于厦门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做法你有什么观察?除此之外,你觉得还有什么方式可行吗?
留住“附近” 让生活告别“悬浮”
其实商务部说的很清楚了,缺什么补什么。厦门的做法就是把小修小补摊嵌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便民生活圈本身就折射了城市治理理念的变化,我的核心是民,是人民。民之所盼我之所向。所以我觉得城市管理者以及建设者都应该真正理解这一点来调整自己的观念、理念,才有可能真正为小修小补摊创造更大的空间。
带动邻里互动 人间烟火气是城市最美底色
现在很多学者发现,我们对外面的世界津津乐道,但却对身边的事情一无所知,学者担忧的是,我们的“附近”消失了。我们现在说年轻人宅,对生活缺乏热情,很多时候也是因为我们过于依赖网络,生活得“悬浮”,从爱生活开始,从爱老物件开始,从走进身边的小店聊聊天开始,以前不少修鞋师傅都是远近闻名的红娘,我们新闻都报道过好几个,他们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强链接。
我相信小修小补融入城市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可以在社区邻里中心引进一些,我们也可以创造性地设置一些流动摊位,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小修小补留下来那么难?我们如何通过便利生活带动更多的人好好生活,用小修小补带动我们的邻里互动、社区互动,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气。我相信人间烟火气才是一座城市最美的底色。
主播观察:留住烟火气 考验城市管理的“绣花”本领
在一座城市里,像“小修小补”这样的细微环节还有很多,它们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一般,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城市建设和管理虽然是个大课题,却需要从解决这千千万万个小问题着眼和入手。既要便民服务跟得上,还要城市秩序不会乱,归根到底,就是要以民为本,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城市管理者需要耐下性子、拿出“绣花”般的本领,让城市从面子到里子,都能如花一般美丽,让人间烟火气,成为城市的最美底色,以上就是今日热评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