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睡眠困难若是病 该怎么治?
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大数据报告》发布 中国睡眠障碍发生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睡眠,是生命健康不可缺少的源泉。然而,晚上难以入睡,睡眠质量不高等睡眠问题,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日前,由中国睡眠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发起的“中国睡眠大数据中心”在北京成立,现场发布了首个《中国睡眠大数据报告》。国人的整体睡眠现状如何?哪个年龄段的人是“熬夜冠军”?哪个职业人群的睡眠质量最差?一起来看报告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此次发布的《中国睡眠大数据报告》呈现了国人整体睡眠现状,以及不同地域、年龄、性别、收入、职业人群的睡眠情况。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睡眠障碍发生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产业与转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杨鑫:2022年我们国人失眠的人群高达38.2%,也就是说中国人有接近5.09亿人存在着各种的睡眠障碍问题。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朝阳医院呼吸睡眠中心主任 郭兮恒: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的睡眠障碍的评估是27%,我们国家要比世界卫生组织所评估的结果要高出11%,说明我们国家的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是高的,病种是复杂的。
报告显示,有接近60%的青少年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女性由于经期、孕产期等问题,失眠发生率是同龄男性的1.5到2倍;而19岁到25岁的青年成为当之无愧的“熬夜冠军”,“胡思乱想”成为睡眠最大的阻碍。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朝阳医院呼吸睡眠中心主任 郭兮恒:明显我们看出来这一个明显的峰值的反应的往往是这种19岁到25岁,或者是到35岁之前这段时间,那么这些人明显出现的睡觉、睡眠比较晚,睡眠时间比较短的现象。
海拔和光照对于睡眠同样会有影响,报告显示,高海拔地区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华南地区是熬夜的“大本营”,东北地区睡觉时间偏早。
影响睡眠的因素中,“生活压力”排在第一位,睡眠质量最差的是医生和教师。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朝阳医院呼吸睡眠中心主任 郭兮恒:最突出的是医生和教师这两个群体。其实这两个群体实际上是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高的,另外就是说他往往是比较(容易)接受科学的一些理念,但是他们为什么睡眠问题比较突出?往往是由于工作的繁忙,或者是一些对职业的尊重,和对于事业的一种奉献,对他的睡眠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报告》显示,睡眠问题引发的慢性病中,发病率前三高的是肥胖症、高血压和糖尿病。慢性病患者的大量增加,对国人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患者医疗费用以及医疗保险基金的负担也在加重。而疫情之后,不少“阳康”群体也出现了睡眠障碍的问题。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朝阳医院呼吸睡眠中心主任 郭兮恒 首先一个是人们对疫情的这种紧张恐惧的心理,会影响我们的睡眠。另外一方面感染新冠以后,这种身体的、精神方面的痛苦也会影响到睡眠。另外就是感染以后,有些病人的症状并没有完全消失,还会遗留一些咳嗽、咳痰,或者是乏力,或者出现一些情绪不佳的现象,这些也会影响睡眠。但是经过我们的调整治疗以后,大多数的睡眠问题是可以恢复的。
世界睡眠日:陷入“困”境 如何脱“困”?
那么,如何衡量自己的睡眠质量,怎么才能睡个好觉?一起来听医生怎么说。
市民 王女士:晚上一般都要12点(睡),(一晚上)可能(睡)4个小时。因为我都是自己照顾小孩子,经常会担心他们学习上的事情。
市民 黄女士:入睡也会难一点,半夜还会经常起来。最近又老是会腿抽筋,又早醒了,5个小时左右应该可以,但是比较片段化。
市民 钟先生:躺床上怎么也得半个多小时(入睡),(能睡)五六个小时,有心事就不好睡。
在采访中,不少市民都表示自己都有入睡困难、眠浅易醒等问题。根据近日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统计,尽管8小时以上睡眠时长人数占比达到47.5%,但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的受访者比例仍然占到25.9%。晚睡、浅睡为常态,整体睡眠质量仍有待改善。
为了让市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睡眠质量,近年来,我市不少医院都开设了睡眠监测室,通过接入传感器来监测睡眠指标。在市仙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一些患者正在接受睡眠监测。医生将传感器贴在患者的头面部,待患者入睡后,再实时监测患者的睡眠质量。
市仙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执行主任 韦璇:仪器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来判断患者夜间的睡眠。你晚上睡了几个小时?睡得是深是浅?做了几个梦?有没有比如说呼吸暂停、心律失常,这些都能记录下来。我们再准确地判断,他到底患的是什么睡眠的疾病。
普通人如何衡量自己的睡眠质量好不好?医生表示,成年人一般需要的睡眠时间在7小时,老年人一般在6小时左右。而半夜会不会多次醒来、会不会打鼾、会不会早醒,都与睡眠质量息息相关。对于一些睡眠质量较差的人,是否需要马上服用安眠药,医生说,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来使用。
市仙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执行主任 韦璇:我们不建议一失眠马上用药,可以先请医生评估一下。如果跟一些不良心态相关,可以先选择心理治疗,睡前我们建议不要剧烈运动,睡前2-3个小时就要慢慢地放松身心,比如说做一些渐进式的肌肉放松、冥想打坐等都可以。
【新闻观察:睡眠困难若是病 该怎么治?】
从一系列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在睡眠这件事情上,国人确实遇到了不小困难,如果说睡眠困难,也是一种病的话?该如何来治呢?听听你的观察?
要治疗一种病,我们需要找到病根对症下药。从《中国睡眠大数据报告》来看,影响睡眠的因素中,“生活压力”排在第一位,生活压力由何而来?我想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职场的压力会是一个主要的来源。前些年,一个有些极端的典型现象,就是工作时间996,它从互联网行业萌发很快蔓延到了其他的行业,在这个现象背后,我们看到为了完成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睡眠被理所当然的牺牲了。虽然后期经过持续治理,996的情况大幅减少。但是,我们不能回避的是,五花八门的加班文化其实在我们的职场中随处可见,其实,在我们的“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中,对于工作时长、加班补偿等都有着明确的规定,那么问题的关键就是法律的保障最终能不能落实,真正为打工人的身心健康撑起保护伞。另外一个让人忧心而又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青少年的睡眠不足,最新的数据显示有接近60%的青少年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设定的睡眠指标分别是每天不少于10小时、9小时、8小时。尽管,这些年从减轻教育负担,到优化选拔机制等方面都有所进展,但是,总体来讲,青少年所面对的高强度的竞争环境还是难以打破的,那么,我想这其中起码要坚持一条底线,那就是包括睡眠在内,孩子成长身心健康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
另外说到睡眠困难,其实我们很多个体的不良生活习惯也难辞其咎。这些年有一个流行词叫做“睡前拖延症”,相关的研究显示,睡前拖延症有几个特征,一个是自己主动推迟入睡;再一个是晚睡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有效的理由;还有就是尽管意识到晚睡产生的负面后果,但还是这么做了。从调查数据来看,导致睡眠拖延的影响因素中,没有悬念,排名第一的就是睡前看手机、上网。研究人员的相关结论之一,是睡前拖延与个人的自控能力有直接关系。而给出的解决对策之一是,提高对睡眠不足对健康和幸福的后果的认识。我们知道,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是,我们确实也发现,针对睡眠健康的教育还需要更多数据、研究成果的支撑,因为只有对危害意识的越充分,就会有越多的人减少睡前的拖延,更好地在梦乡中修复和更新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