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房几个价?消费者对预订平台的解释为何不买账

北京日报 2023-01-04 08:58:06

2023-01-04 08:58:06

近日,有网友在使用某平台预定酒店时发现,在日期、房型相同的情况下,三台手机竟显示出了三种价格,最高价和最低价相差476元。面对质疑,平台否认存在大数据杀熟,表示价格差异系会员等级不同所致。

平台虽然及时回应,但一纸声明显然很难打消网友疑虑。近年来,互联网消费杀熟问题频现,明明是同样的商品,熟客看到的价格往往比新客贵出许多,甚至在一些平台,使用不同品牌的手机充值会员都存在明显差价。对此,监管部门也始终在行动。比如,早在2019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就曾点名一些网络平台,彼时它们将价格差异归因为拉新活动。如今,情况雷同,但理由变成了会员等级差异。究竟是否真的如此,尚不得而知,但显然,在累累前科之下,这样的说辞难以真正服众。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惟有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让交易回归公平,才能重拾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在这方面,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都对杀熟行为做出了相关规定。去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同样明确,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总的来说,我们不缺法律法规,但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往往面临取证难、认定难的维权困境,再加上藏在算法背后的杀熟行为具有一定隐蔽性,即便有人主动维权,平台也大可将其解释为千人千面的定价策略。这些困境究竟如何破解,考验相关部门的治理智慧。

杀熟欺生获利一时,但长远看还是昏招。大数据的玩法是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也反映着企业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和地位。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做生意无非“诚信”二字,平台与其在事后费尽心思做舆论公关,把锅甩给花哨的营销策略,倒不如下足功夫提升用户消费体验,靠实力赢取消费者的信任。

互联网平台发展至此,躺着赚钱的时代早已过去。对于任何平台企业而言,尊重用户、守住底线,让消费者的每一笔钱都花得放心,才能把买卖做得长远。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