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礼物,是塞尔维亚工人为习近平“独家定制”|习主席的国礼故事⑨
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出发,沿东南方向驱车60公里,就能看到高速路一侧成片的高大厂房。这是成立于1913年的斯梅代雷沃钢厂,也是塞尔维亚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推开厂区大门,一幅巨型标语映入眼帘:“塞尔维亚的骄傲”。
2016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塞尔维亚期间,来到这家钢厂参观。工人们用自己生产出的钢材为习近平“定制”了一份礼物——斯梅代雷沃钢厂剪影纪念牌,上面刻有炼钢高炉、排气烟囱、加工车间等厂房的轮廓剪影。
这块由钢铁锻造的纪念牌,铭刻的是一家百年老厂在中国帮助下起死回生的故事。
2016年6月,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工人赠送习近平主席的钢板雕刻工厂剪影纪念牌。(摄影/胡杨)
斯梅代雷沃钢厂曾是塞尔维亚的国有大型支柱性企业,鼎盛时期曾贡献了所在城市40%的财政收入,近1/3居民的工作、生活跟这家大厂息息相关。一些当地人甚至有个习惯:清晨起床后先看一眼高炉烟囱,如果烟囱都在冒烟,表明钢厂正常运行,他们心里就觉得踏实。
然而,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竞争力下降,斯梅代雷沃钢厂经营陷入困境,政府每年甚至要拿出数千万美元养活这家企业。历经破产、出售、政府1美元回购、国外企业代管等种种坎坷,厂区里只剩一座高炉勉强运转。有老员工回忆:“那时候我们根本不规划以后的发展,就想着明天高炉别停下,员工别失业。”
为了挽救钢厂,塞尔维亚政府组织了多轮国际招标,但均未成功。“我们为此熬了无数昼夜,全体内阁成员付出许多辛劳。”时任塞尔维亚总理的武契奇说,“最后,中国的合作伙伴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希望。”
2016年6月1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贝尔格莱德参观河钢集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图为习近平在钢厂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2016年4月,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中国河钢集团出资4600万欧元收购了斯梅代雷沃钢厂,成立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
“已经连续7年亏损,来了几个中国人就能管用?”刚开始,塞方一些高管疑虑重重,但事实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从河钢引入20多项技术和管理制度;实施废渣配比再利用,用“经济料”产出更高标准的钢材;充分研判后重新燃起停产多年的2号高炉……收购不到半年,钢厂扭亏为盈,在2018年成为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优质钢材运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0多名面临失业的员工重返车间。
救活一座钢厂,惠及千百家庭。80多岁的退休职工扬科维奇,在家里一直摆放着中国和塞尔维亚两国的国旗。一次,他用力握住中方管理人员的手,叮嘱说一定要转达他对中国的谢意。老人经历过战争,遭受过贫穷,而今,一家四代人都在钢厂上班,日子过得安稳。公司有不少员工的孩子学起了中文,希望长大后能去中国留学。
河钢塞钢的成功,增进了中塞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交流,在美丽的多瑙河畔书写下“中塞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图源:河北日报)
2018年9月,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北京同习近平会见时表示:“斯梅代雷沃钢厂起死回生是个成功的典范。它有力地证明‘一带一路’倡议给塞尔维亚带来的是就业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
提起“一带一路”倡议,塞方前领导人坦言,“近几十年来没有任何一个倡议的作用可以与之相比”。自2016年习近平到访塞尔维亚后,中塞双边贸易额已增长了3倍,塞尔维亚经济增速连年在欧洲国家中位居前列。在中资公司主导下,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竣工通车,科斯托拉茨电站一期工程项目业已完工、二期工程开展顺利,匈塞铁路等项目稳步推进。
斯梅代雷沃钢厂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图源:河北日报)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类似斯梅代雷沃钢厂重生的范例还有不少。在印度尼西亚,中国能建改变了当地最大火力发电厂芝拉扎电厂关停的局面,并为当地培训了近千名电力技术人员;在希腊,中远海运集团帮助比雷埃夫斯港重焕生机,使之成为地中海沿岸最重要的中转港口和物流中心之一;在波兰,湖北三环集团并购深陷亏损、“命悬一线”的克拉希尼克轴承厂,使该厂很快实现盈利,工人们说“找到了可靠的合作伙伴”……
现在,中央企业参与建设“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已超过3400个。对当地民众来说,“一带一路”是水和电,是路和桥,是学校医院,更是个体命运的改变和值得期待的明天。
2016年6月1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贝尔格莱德参观河钢集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图为习近平在塞方领导人陪同下,来到员工食堂同工人交流互动。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6年多来,斯梅代雷沃钢厂的员工们不曾忘记习近平来厂里参观的情景。“言必信、行必果。”当时,习近平对满怀期待的工人们说,“我们承诺的事情,包括引进先进技术、开拓更广阔市场、保障当地就业、惠及广大民生,一定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