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乱拱热搜的人,能不能放过“年轻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8-18 09:55:22

2022-08-18 09:55:22

年轻人为什么不努力了,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干家务了,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显老了……一段时间以来,类似格式的词条隔三差五就能上个热搜。从生活方式到外貌形象,从消费观念到婚恋选择,一些人似乎不拿“年轻人”起头就不会说话了。

热搜词.jpeg?x-oss-process=style/w10

这些词条乍听新鲜,可点开一看多半毫无营养,还有股以偏概全、生搬硬套的味道。比如,定义年轻人对某种事物感不感兴趣,其佐证要么是某一企业的季度报表,要么就是不到五分钟的街采视频。调查是随机乱采,数据是强行关联,如此种种与年轻人何干?再如时不时就出一条的“为什么年轻人不再买某某品牌了”,很多时候是企业的产品、服务跟不上需求,才导致消费者用脚投票。不去探究问题根源,反倒字里行间都是“年轻人变了”,纯属本末倒置、倒打一耙。

在此,我们也不妨反问一句,“年轻人”为什么总被盯着?这里头,打着所谓“年轻人”旗号蹭热度的,恐怕不在少数。毕竟,网络空间既有大批活跃的年轻人,也从不缺乏关注、关心年轻人的目光。于是很多平台、账号拿捏了流量密码,凡事都要先把“年轻人”置顶在标题上。而后或是大肆渲染一番焦虑,或是提出几个对立观点,抑或索性文不对题、扯东扯西,都能引发不少讨论乃至争议,一篇“爆文”也就此诞生了。但问题在于,这种浮在空中的所谓讨论,本质上是一种关注度的滥用。如此,很可能将本来值得深刻探讨的话题变为情绪发泄,也可能把某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限扩大上升,制造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年轻一代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受各方关注是正常的。但所谓关注,绝不是乱贴标签,更不是利用“年轻人”的名头引流量、带节奏。哪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成长的烦恼,需要的都是切实的关心和帮助。多理解,少编派,舆论场清爽一点,也是给年轻人减压减负。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