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药品集中采购可有效改善医疗生态

厦视直播室 2022-08-10 20:46:34

2022-08-10 20:46:34

  第七批国家药品集采中选结果出炉:药品平均降幅48%

  据了解,此次国家集采,药品覆盖进一步扩围,药价降幅更为理性。同时,引入备供企业机制,实行“品间熔断”,引导企业进一步缩小价差,以量换价挤水分,为药价“瘦身”,给患者减负。那么,本次集采涉及哪些药品?降幅有多少?患者什么时候能享受到呢?来看报道。

  本次集采药品涉及31个治疗类别,不仅囊括了高血压、糖尿病、抗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也包括肺癌、肝癌、肾癌、肠癌等重大疾病用药。其中,以肝癌一线靶向药仑伐替尼胶囊为例,每粒从平均108元下降到平均18元,一个治疗周期可节约费用8100元。在降血压领域,首次纳入缓控释剂型,硝苯地平控释片降价58%,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价53%。治疗流感的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每片从平均4.5元降至1元。

  相较于前6批全国药品集采价格53%的平均降幅,本次集采平均降幅为48%,较为温和。业内专家分析称,一方面,企业在经过了多轮集采后,报价已经比较理性,报出“地板价”的品种越来越少,更倾向于获得合理的盈利和预期;另一方面,省际联盟、区域联盟、各省单独开展的集采均在推进中,本次集采的部分品种已被纳入地方集采目录,药价水分已经被挤过一次,降价空间自然不大。可以预见,随着多轮集采将药价虚高的水分挤出之后,未来集采的降价力度将会减弱,仿制药生产所需的原料、技术、人力将成为价格决定因素。

  为了保障集采药品稳定供应,此次集采首次引入备供企业机制,探索实现“一省双供”。具体而言,就是每省不仅有1家中选企业即主供企业,同时还有1家备供企业。当中选企业出现中选品种不能及时足量供应或取消中选资格等情况,致使协议无法继续履行时,由所在省份备选企业供应相应的中选品种,相当于给集采品种稳定供应上了双保险。此外,为了避免企业钻政策空子投机获得较高中标价格的现象发生,此次集采还引入“品间熔断”规则,把不同品种的价差放在同一水准进行比较,有效将中选产品的价差控制在3倍左右。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7批集采占医疗机构年用药量的35%,集中采购已经成为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的重要模式。有专家表示,随着药品集采的落地,药物在临床使用方面更需加强管理、保障规范用药,防止出现药物滥用。此前,国家医保局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及中选企业做好中选结果落地实施工作,确保全国患者于今年11月用上本次集采降价后的中选产品。

  【新闻观察1:药品集中采购可有效改善医疗生态】

  除了价格明显便宜了之外,药品集中采购为老百姓还带来了哪些利好?

  降价带来的利好,不仅仅是老百姓省钱了。刚刚新闻中提到了一款肝癌一线靶向药的优惠力度,每粒药从平均108元下降到平均18元,一个治疗周期就可以节约费用8100元,这可以说是“跳水”式的降价了。一款药物便宜了不是重点,当多类肿瘤药物集体降价后,原本在肿瘤诊疗出现的创新药物价格昂贵、使用途径不规范、市场供应有限的问题就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乙肝治疗的一种主流药物替诺福韦,集采前价格是大概每片10元,年治疗费用在3800元左右,集采后价格降到了平均每片0.38元,降幅达到了96%,年治疗费用仅仅需要137元。多种这样的肝病药物集体降价,就可以让我们整体的肝病药物选择都更加合理,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基本不用考虑价格因素,这样就可以让诊断和治疗率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控制肝病、肝癌的恶化和发生,整个医疗生态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四部门发文 让短缺药品“不短缺”:监测品种目录实施动态调整

  药品集采后降价了,固然是好事一桩,可要用的时候如果老是没货,这可就难受了。因此,如何保障中选药品尤其是短缺药品的供应和储备,也至关重要。为了让短缺药品“不短缺”,近日,工信部、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加强短缺药品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生产储备监测工作。这意味着什么呢?继续来看。

  此次四部门通知指出,要加强生产储备监测工作的药品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品种、国家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品种,国家医保局公布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监测品种目录实施动态调整。

  其中,根据2020年国家卫健委、发改委、工信部等十二部门发布的通知,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共有6个品种,侧重在应对解决生产供应端短缺问题,保障药品供应。此外,国家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共有57个品种,侧重在临床必需且不可替代或不可完全替代、存在供给短缺风险的药品,通过监测掌握药品供应和使用情况,及早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短缺情况发生。

  对于如何及时监测短缺药品,此次通知明确,每月10日前,短缺药品生产企业和集采中选药品生产企业,通过“短缺药品生产供应监测预警平台”,分别填报生产供应监测报表;重点短缺药品储备企业通过“国家医药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填报《短缺药品库存数量统计表》。通知要求,短缺药品和集采中选药品生产企业是生产储备监测信息报送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健全监测信息报送工作制度;指定专人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填报生产储备数据,不得迟报、拒报;配合相关部门对药品短缺事件的调查,提供调查所需的资料;设置生产供应库存安全警戒线并做好应对预案。

  通知还要求强化监督管理。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本区域内短缺药品和集采中选药品的生产储备监测工作,组织企业报送相关数据,审核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强化对药品质量监督检查,督促生产企业落实按照采购协议足量供货和停产报告责任。对未按要求执行的企业,视情予以约谈并要求限期整改。

  【新闻观察2:解决产能问题 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药品短缺难题】

  要怎么破解药品短缺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一直都很重视药品短缺的问题,从生产到监管,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来保障药品的供应。但要真正解决药品短缺问题,我们要先理清 短缺的原因。这其中包括原料短缺、原料垄断;临床用药小或者交易价格低,企业不愿意生产,以及一些生产企业的经营性调整等等主客观的原因。所以,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药品研发和生产的能力,培养药品研发人才,扶持药品研发企业,形成完善的短缺药供应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品短缺的问题。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