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全球变暖已成不争事实
今年以来,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频频出现,使得有关气候的话题备受关注。昨天,中国气象局召开8月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蓝皮书》显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打破观测纪录。
我国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蓝皮书显示,1961—2021年,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5毫米。2012年以来年降水量持续偏多。2021年,我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值偏多6.7%,其中华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而华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近10年最少。
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蓝皮书显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1摄氏度,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7个最暖年份之一。就我国而言,1951—2021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每10年0.26摄氏度。据国家气候中心专家介绍,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我国的最暖时期。2021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97摄氏度,为1901年以来最高。2021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最高气温较常年值偏高1.01摄氏度,与2007年并列为1951年以来最高;年平均最低气温较常年值偏高1.2摄氏度,也为1951年以来最高。
2021年我国地表水资源量接近常年值略偏多
此外,蓝皮书指出,我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2021年,我国地表水资源量接近常年值略偏多,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流域明显偏多。其中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珠江和西南诸河流域较常年值偏少。
我国整体植被覆盖稳定增加
我国整体的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蓝皮书指出,2000—2021年,我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2021年,该指数较2001—2020年平均值上升7.9%,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这意味着我国植被覆盖面积不断增加,国土越来越绿。
我国沿海红树林面积逐步恢复
我国沿海的红树林面积也在逐步恢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红树林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20年,红树林总面积基本恢复至1980年水平。为应对气候变化趋势,今年,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突出了以预防为主的主动适应原则,同时强化了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前置的重要性。
新闻观察1:全球变暖已成不争事实
接下来是新闻观察环节,来到演播室的是新闻观察员肖鑫。肖鑫,你好。通过这份《蓝皮书》可以清晰看到,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近些年,各种各样的极端天气事件也是频发。针对当前的气候变化,你的观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气候变化?
确实,近些年,我们总是感叹于自己不断“见证历史”,尤其是在气候方面。近年来,全球变暖显著加快,我们每个普通人对此感受也越来越深。这些年,全球范围内的热潮、寒潮、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日益增加。例如,上个月,英国气温就首次达到了40摄氏度。为此,英国气象局发布了历史上第一个异常高温红色警告。这其实是都在告诉我们每个人,气候变暖不是未来风险,已是现实挑战。
面对气候变暖,我们能做些什么?我认为,一方面我们要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升面对突发气象灾害的应对;另一方面,能否做些什么来延缓或者说改变这样的气候变化。从刚刚的新闻当中,我看到了一些答案。我国整体的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我国沿海的红树林面积也在逐步恢复。这都展现了我国在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积极作为。可能很多观众不知道,小小的红树林其实对于改善气候变暖能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研究表明,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0.1%的红树林,其固碳量却占全球总固碳量的5%。就在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厦门,这些年,红树林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我每次路过集美大桥集美端,都能看到滩涂上人工种植的红树林可以说是越长越好。红树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就能为抵御气候变暖,发挥一定的作用。另外,在我们厦门,还有全国首条空中自行车道,全国目前唯一一条海上自行车道,这样的硬件设施,其实也是在向公众传递一个低碳、绿色的理念。面对气候变化,我们每个人都是亲历者,同时,我们也都是改变者,在日常的生活习惯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微光成炬,或许就能延缓全球变暖。
昨天,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达到9.2天,较常年同期偏多3.6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高温综合强度目前已位列1961年以来第三强,仅次于2013年和2017年。
昨天我们栏目也报道了今年7月各地高温“超长待机”的消息。那么,8月和7月的高温有何不同?一起去听听专家怎么说!
中国天气网专家分析,进入8月以来,随着副高的西伸北抬,我国出现新一轮大范围高温天气,这轮高温天气有着三大特点:持续时间长、闷热感强、夜温高。与7月高温有所不同的是,8月的“高温元凶”从强强联手到一家独大。7月的高温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伊朗大陆高压联手,在我国南方打通,制造了持久又极端的高温天气。而8月,伊朗高压西退,台风走后,西太副高再度深入我国,实力雄厚,最北可抵达东北南部,最西可抵达西北地区,应该是今年入夏以来西太副高控制我国大陆范围最广的一次。而8月初的这场高温,则叠加了“高湿”,西太副高被台风挤兑到海上以后,副高会推动着大量的海上水汽进来。高温向北方蔓延的同时,湿度也会增大,华北、黄淮等地将迎来闷热天气。
对于8月的天气,国家气候中心专家预测,降水方面:预计8月,东北、华北、华南东南部、内蒙古大部、西北东北部、青藏高原西北部等地降水偏多。其中东北、内蒙古东部、华北东北部、华东东南部、华南东南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等地偏多2~5成。气温方面,预计8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华东大部、华中大部、西南东北部、青藏高原大部及新疆北部等地偏高1~2℃。台风方面,8月预计有3到5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1到2个台风登陆或显著影响我国沿海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少。
新闻观察2:高温天气 要重视更要行动
过去的这两个月,厦门可以说也是久经“烤”验。烧烤的“烤”。对面这样的持续高温天气,你的观察又是什么?
热,是刚刚过去的7月,可以说是大多数人的共识。面对当下的8月,或许这样的炎热还将继续。而且,受副高影响,大量海上水汽将影响沿海和内陆,接下来我们面对的天气不仅热,可能还很湿。听起来,仿佛像是蒸笼一样。
作为一名医疗口的记者,这段时间,我就多次前往我市各家医院的急诊采访过高温这个话题。从多家三级综合性医院的统计数据来看,今年因为中暑来看急诊的人似乎特别多。其中还有不少是因为非常严重的热射病患者。很多人认为高温的灾害强度不强,因此不把高温天气当灾害。实际上,持续的高温高湿天气,很容易导致热射病的发生。像长期户外工作的强体力劳动者、老人、孩子等群体,都是热射病高发群体。热射病是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严重的会威胁生命。
因此,接下来,防暑不仅要更加重视,还要付诸行动。比如说,热射病,过去一段时间,网络上引发的,不少劳动者在工作岗位患热射病,却成为工伤认定盲区的讨论引起广泛关注。一方面是由于职业性中暑属于职业病的知晓度相对较低,不少患者得了热射病不知道能够享受工伤待遇。另外,很多劳动者比如说,建筑工人,外卖小哥没有与施工单位或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使得劳动关系难以认定,无法认定工伤。因此,接下来,面对接下来的高温天气,这方面的科普要能跟得上,同时对于针对用人单位不配合的情形,有关部门应充分运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让劳动者能够有更完善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