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洪昱斌:创新求变的国内膜行业“领跑者”
今天的《劳动者之歌》,我们来认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洪昱斌。作为一名膜行业工程师,二十多年来,他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成为了国内膜行业的“领跑者”。
洪昱斌手上拿着的这些看似“电线”的东西,是由他带领团队独立设计、生产的石墨烯膜,也叫“黑金膜”。目前,膜技术已经成为水处理技术的主流,它可以利用高分子膜材料上极其微小的孔径,像“筛子”一样把水中的污染物质筛除,将污水过滤成净水。几年前,凭借深耕膜行业多年的丰富经验和敏锐的市场嗅觉,洪昱斌开始探索攻克一种新材料——石墨烯。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达膜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洪昱斌:石墨烯它的强度特别好,它的结构非常薄,疏水性能也特别好。它有很多它自己本身的优异性能,那我就在想着它这些优异的性能能不能跟我的膜结合起来。
洪昱斌带领团队用了5年的时间,经过小试、中试和工程应用验证等环节,研制出了“黑金膜”。它有着优异的过滤性能和抗污染能力,水通量是普通加强型膜的1.5至2倍,抗污染性能也比普通膜丝提高了1.5倍以上。去年,全球首条工业化规模制备石墨烯膜生产线在三达膜实现量产,年产量达100万平方米,年产值达1亿元。目前,“黑金膜”已经在河南、吉林、湖北等省份落地应用。通过三达膜的水务云系统,可以看到在河南许昌的一个污水处理场,生化池中的浑浊污水经过“黑金膜”处理后,变成了净水。
洪昱斌告诉记者,石墨烯膜的生产和应用,折射出国内膜技术从“跟随”走向“赶超”的过程。十多年前,三达膜的陶瓷膜技术主要从国外引进,设备的供应一直受到国外限制。为了打破技术垄断,洪昱斌下决心组建研发团队,攻克核心技术。他从学习原理开始,经过反复实验,在三年多时间里先后尝试了一千多个配方,攻克一批“卡脖子”和“短板”技术,最终实现了陶瓷膜的国产化。
二十多年来,洪昱斌主持完成十多项国家、省、市、区级科技项目,取得授权专利89项,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超5亿元。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达膜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洪昱斌:我们已经实现膜材料的国产化,那么我们接下来要实现这个材料的超越。用更优异的膜材料应用到我们的制药、化工、民生等等这些过程中,对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升级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