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社交平台痕迹 塑造另一个“数字的我”

厦视直播室 2022-04-06 20:53:31

2022-04-06 20:53:31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很多人通过云祭扫的方式寄托哀思,“数字遗产”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那么,什么是数字遗产?他说的就是身处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作为网络用户都留下了大量在线记录,这些数字痕迹就是你在虚拟世界的虚拟财产。当人们每天都要花至少2小时27分钟在社交媒体上的今天,无论是你支付宝里的余额、微信微博上发布的内容、网络相册、网络空间,还是王者荣耀游戏里价格不菲的皮肤,都构成了物理肉体之外,数字的你。你有没有想过,当未来有一天你离开这个世界,与你有关的这些数字资产,你会选择如何处理?你会让人继承你的数字遗产,还是一键清空全部数据?

谁最关注数字遗产?答案是年轻人。根据《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数据显示,社交平台账号、游戏账号等数字资产,是“90后”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21.35%的“90后”在遗嘱中提及虚拟财产。90、00后遗嘱涉及的虚拟财产占比,相较其他年龄段更高,分别达到了21.75%和17.3%。而过去一年,已有223位“00后”立下遗嘱,比增了14.42%。“00后”人群的遗嘱中,主要财产就是“银行存款”和“虚拟财产”,不少00后将游戏账号列入遗嘱中。

中华遗嘱库服务中心首席顾问 王延玉:一些社交账号、支付宝账号、微信账号的了解,包括像游戏装备的这个了解,都是有的,甚至是手机号。有些手机号也是非常值钱的,甚至一些珍贵的照片,一些聊天记录,很多事情就是有我们能想到的,但也有很多是我们想不到的。

为什么虚拟资产会受到年轻人的重视呢?王延玉介绍,这是因为大部分虚拟账号都绑定了现实财产,同时,虚拟账号中也记载着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年轻人:因为我觉得有意义呀,里面有很多我的关于一些生活方面的纪念在里面。

年轻人:如果确实很有价值,或者说自己倾注了很多的心力,我觉得对自己重要的东西,我也还是会做这方面考虑的。

不仅如此,不少年轻人还表示,他们的虚拟资产并不会留给家人。

年轻人:不会再把我的个人账号发给家里人,他们看了也会难过,这种(游戏账号)打游戏啥的,家里人肯定也不可能了解太多游戏。

中华遗嘱库服务中心首席顾问 王延玉:往往这些账号,就是90后、00后的一些社交账号,或者虚拟财产往往是给到了意想不到的人,有的是非法定继承人,或者是他自己心爱的人,或者是暗恋的对象。

【新闻观察:社交平台痕迹 塑造另一个“数字的我”】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是新闻观察员肖鑫。肖鑫,你好。我刚忽然想到了前段时间的网络流行语,很多年轻人喜欢开玩笑说,“你一定是想把我笑死,然后好继承我的花呗……”,虽然是玩笑,但这背后折射出的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问题:人过世后,QQ、微信、微博、支付宝账号等会怎么样?个人账号、邮件信息等大量数据档案何去何从?网络时代,年轻人立遗嘱都开始分配数字遗产了,这些问题你怎么看?

我最关心的虚拟遗产是社交平台账号。比如说我自己,在网络时代,我每天都会使用微博、抖音、知乎等等各种平台,在这些平台上留下了大量在线记录,有图片、视频,当时的心情感受。有些记录或许是设置了隐私权限,但这些内容可以说塑造了我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世界的“数字灵魂”。

作为一名90后,我必须要说,我也是今天看到这个话题后,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要不要立遗嘱分配数字遗产。首先,我认为,如果能让数字遗产也能和具象的遗产一样继承,当“物理的我”消失,社交媒体上留下的数字痕迹,或许能让亲友的怀念多了一种方式。

另外,也说明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了虚拟财产的意义。作为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90后、00后可以说是网络“原住民”。我身边,很多人在虚拟货币、社交账号、游戏装备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毫无疑问,这些虚拟的东西也是独特的网络数字财富,当然属于遗产的范畴。遗产继承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益,这也将直接推进数字信息继承、保护等诸多方面的进程。

【关注数字遗产:数字遗产处理阻碍重重】

数字遗产处理,看似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虚拟遗产处理问题,其背后涉及到隐私、道德、经济及法律等多方面,目前,不管是立法、还是平台设置等,都处于探索阶段。就算市民愿意传承数字遗产,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继续来看。

记者研读了多个互联网平台的用户条款发现,用户拥有的是社交软件的使用权,而所有权在互联网公司手上。许多平台的用户条款中明确列出:“未经我司许可,不得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售卖账号”。简单来说,能不能让人继承你的数字遗产,你自己说了不算。而各大平台还都与用户签订了“隐私保护”条款,有法律责任和义务保障用户个人隐私。一旦允许他人继承数字遗产,就意味着平台将用户隐私交给他人,不仅违背了通信秘密保护原则,也意味着平台需要负责审核继承人的真实身份、明确他们可使用的遗产范围,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技术与人工成本,还得承担审查过失可能导致的民事损害赔偿风险。因此,这也让数字遗产的发展之路“阻碍重重”。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数字遗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已经有一批科技公司开始探索。微博在2020年9月就发布了《关于保护“逝者账号”的公告》。用户反馈疑似逝者的账号后,如果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微博将对该账号设置保护状态。视频平台哔哩哔哩、抖音也都推出了“纪念账号”服务,可将离世用户账号列为“纪念账号”。社区网站豆瓣,除了可以为逝去用户设置已故状态外,还提供了悼念图标。豆瓣公墓小组用发帖的形式建立了一座座网络墓碑,供豆友在评论里追忆、祝愿。而苹果、腾讯等公司也于去年提出了相应的数字遗产计划,允许用户在离世之后将数字遗产转移给继承人。

而数字遗产处理的相关法律也有待完善。《民法典》虽然明确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财产性,迈出了法律全面保护虚拟财产的第一步。但目前,数字遗产可能涉及的无体物的继承无法找到明确法律规定。不少法律人士表示,要让民众可以顺利继承数字遗产,《继承法》《公证法》等相关法律必须跟上。法律法规应当细化各类数字遗产所有权的归属、可以继承的数字遗产种类、继承数字遗产的程序,为居民办理继承数字遗产业务提供法律依据和作业标准。

【新闻观察:完善规则 让数字遗产继承更便捷】

我今天查到了一个数据,新浪微博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网友选择不会把自己的账号传承给下一代。我觉得这也反映了我们对数字遗产的复杂心态。也继续跟肖鑫来探讨。您觉得不在人世以后,我们的数字痕迹真的可以抹去吗?对于数字遗产如何处理,我们还有哪些方面需完善?

从现状来看,继承虚拟财产似乎特别的困难。而这个难,我认为关键点在于“虚拟”。因为虚拟财产是在网络上虚拟形成的,这种属性决定了它无法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网络平台。用户实际上拥有的,是平台的使用权,而所有权在公司手上。比如游戏装备,它完全由平台虚拟产生、依附于平台存在,用户只能在有限范围内使用支配。总体来看,财产的虚拟程度越高,就越依附于网络平台,平台的话语权就越强。从目前已有的案例来看,虚拟财产继承问题受阻的原因,主要在平台。

因此,接下来想要让数字遗产的继承更加便捷,一方面,法律法规应与时俱进。保障个人在网络时代的独立地位,化解用户对网络平台的依附关系,从制度上排除平台对继承的阻隔妨碍。另外一方面,在对账号用户和涉及的第三人隐私权保护的前提下,为数字账号制定合理的继承路径与基本程序,以具体法规的形式确定服务提供商的相关义务。比如,在用户注册时要求用户明确账号是否可继承,如此赋予用户选择权就值得尝试。数字遗产可以成为逝者不被世界遗忘的凭证,但另一方面,数字用户也应当享有自己在网络世界的“删除权”和“被遗忘权”。

民法典第127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第1122条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民法典采取概括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障财产继承。各种虚拟财产,只要是自然人合法取得的,只要不是法律规定或者根据性质不得继承的,都属于可以继承的遗产。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