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长赚多少钱,关学校什么事?

人民日报 2022-04-02 13:00:30

2022-04-02 13:00:30

“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教育部的这一最新规定登上热搜,赢得大量点赞。有网友表示,对于这些信息,自己简直是“从小学一路填到大学”。还有人吐槽,现在一些学校信息收集之详细,简直让人害怕。

学校过度收集家长信息,激发了人们有关教育公平的忧虑。此前,家长和媒体就曾曝光不少让人深感不适的学校信息收集操作。比如2020年,河北石家庄市某幼儿园在招生公告中要求家长提供工资明细流水。2021年,山西原平市某小学推出一张学生情况统计表,让老师按照学生家庭11种情况对学生分别进行统计,包括“企业老板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领导子女”“家长有犯罪前科的学生”等,表述之直白令人瞠目。

家长对过度信息收集的担心并不多余:如果孩子如实填写了,学校和老师会不会因“财”、因“势”施教?家境普通的学生,会不会因此不受重视,成为老师眼中的“小透明”?一旦这些信息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又是否会让学校风气变得功利化,为权力寻租提供便利和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家长和学校之间拉下一层“无知之幕”,避免后者对学生家境情况“门儿清”,也是在尽量消除差别对待的隐患,努力保障教育公平。

动不动就让学生“交待”家长职务、收入,也会形成一种不当的心理暗示,甚至引发攀比、排挤等不良风气,不利于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意识。青少年的心智尚不成熟,很可能因父母身份产生或自卑、或自傲的心态。可以想象,当孩子在统计表上写下家长“失业”“去世”等特殊情况时,内心会经历怎样一番波澜。如果这些“小心思”埋在心中,无疑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每一次要求他们填写相关内容,都无异于揭起他们心底的伤疤。

更何况,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全面施行的当下,学校“查户口”般的统计方式,本身就违背了“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不尊重。现实中,一些学校和老师在统计信息时缺乏边界意识,怎么全面怎么写,怎么方便怎么来。有时甚至会出现未经家长同意便将个人敏感信息暴露在网络中的粗糙处理方式。此次教育部明文禁止采集家长职务和收入,有助于为学校行为划线,避免学校以各种名义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学校收集家长信息,倒也未必都出于窥探隐私的主观恶意。很多时候,学校是在程序性要求下,形成了无意识的“路径依赖”。很多老师无奈地表示:自己也不想这么做,可每次都会下发一大堆材料,要求据实填写、上交。一些形式主义的工作内容,不仅会让学生、家长感到被冒犯,也会让老师无法专注于教学事务。对此,仅靠个别家长和老师的质疑和拒绝,恐怕难以解决问题。只有从制度上统一要求,才能真正堵上过度收集家长信息的口子。

客观而言,校方出于合理意图,了解家长的联系方式、家庭基本状况等,有利于促进家校共育。对于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学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政策。但是,这一沟通必须遵循必要性、自愿性原则,不能没有边界感,更不能成为变相“摸家底”的工具。学校不是“名利场”,此次严禁采集家长职务和收入的规定,就是在重申教育公平、尊重隐私的底线。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