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创新技术 赋能垃圾分类减量化
厦门垃圾分类迈进“3.0”阶段
今天的新闻头条,我们来关注厦门的垃圾分类。如今在厦门,无论是在中心城区,还是在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早已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当中,深刻改变了厦门人的行为习惯。自2017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在广大市民和相关部门的持续努力下,厦门实现了垃圾分类工作从1.0版抓全覆盖全普及、2.0版抓标准化管理,步入到3.0版的减量化、资源化阶段。厦门在推进垃圾减量等方面有什么亮点成效?
“无纸化办公”为环境减负
在市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市党政机关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操作流程。只需几步简单的操作,即可实现单位间的公文交换,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还大大减少了纸张的用量。当前,厦门共有超700家单位注册公文交换系统,假设一份文件是一张A4纸,系统一个月大约可减少砍伐46棵20年树龄的树。除了公文交换系统,市统一政务办公平台和市电子证照共享库管理平台也实现多类事项全程网上办理,实现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也为生态环境减负。
市信息中心政务应用部主任 白毅:在政务领域里面推广无纸化的办公、无纸化的会议,减少纸质材料的提交,减少会议材料的复印。经过这么多年的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三个系统)大概每个月全市可以减少80棵20岁树龄的树木的砍伐。
据了解,目前,市电子证照共享库管理平台已和市直41家单位、各区审批平台、市电子证照库共享应用完成对接,涵盖医疗卫生、交通出行、文化教育等20大类服务领域,实现多类事项全程网上办理。数据显示,2021年平台月均共享电子证照达6.5万次,即每月可减少复印约6.5万份纸质证照。“数据替人跑腿”,也实现了为群众办事“减负”、为环境减负。
机关食堂多措并举 促进垃圾减量
除了无纸化办公,垃圾分类减量化工作在厦门的不少食堂也得到了延续。在市政府机关食堂,记者看到入口处、取餐区等醒目位置,都张贴着倡议书和宣传海报;食堂内部的菜品采购也都为净菜,减少了塑料包装垃圾的产生。就餐时间,食堂通过提供小份菜、半份菜等方式,推行取餐不浪费原则,引导就餐人员理性消费、适度点餐。
市行政中心机关食堂总经理 张伟中:按照“粗菜细做、细菜精做、一菜多做”的烹饪标准和“按量分餐”的取餐制度,提高菜品边角料的利用率,科学制止浪费。2021年我们的垃圾量同比2020年减13.71%。
星级酒店不主动提供“六小件”
在厦门的酒店房间内,牙刷、梳子、指甲锉、丝瓜络、剃须刀、鞋擦……这些以往会主动提供的一次性用品,如今越来越少了。2021年,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关于星级饭店不主动提供客房一次性用品”的通知,要求全市星级饭店不主动提供,并不在客房内摆放“六小件”一次性用品。不少酒店积极落实,倡导消费者不使用一次性洗漱用品。
人均垃圾日产量下降到约0.95千克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理念已深入厦门各行各业,农业秸秆垃圾变废为宝、螃蟹“松绑”一年垃圾减量约600吨,活禽集中屠宰与白条上市,这些田间地头、农贸市场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了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工作。据了解,自实行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厦门垃圾日产量增长率由12%下降至3%以下;人均垃圾日产量由分类前的1.3千克下降到约0.95千克。
新闻观察:创新技术 赋能垃圾分类减量化
进入垃圾分类3.0版,你认为该如何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
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化,关键在技术创新。在新闻头条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只是这样薄薄的一张纸,但聚少成多,聚沙成塔。我市通过开发、推广“公文交换系统”、“市统一政务办公平台”和“市电子证照共享库管理平台”这样的信息化系统,既提高了办事效率,一个月还能减少砍伐约80棵20岁树龄的树木,实现纸质垃圾减量化,非常的绿色环保。垃圾分类回收是一项全程分类体系,需依靠前端和后端齐头并进。如果将更多的技术创新赋能垃圾分类的前端和后端,相信不论是减量化还是资源化,都将有很大的潜能亟待挖掘。
因此,接下来,我觉得应该加大对类似绿色、环保的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研发。甚至可以考虑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装备研发列为科技计划重点支持方向。
去年底,住建部通报过,2021年第三季度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评估得分93.5分,位列全国大城市中第1名。厦门的垃圾分类工作为何能够走在全国前列,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和努力?
厦门持续深化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2000年到2016年,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下,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大幅提高,厦门和很多城市一样,生活垃圾产量直线飙升,建成区生活垃圾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0%。生活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在一起,大部分只能通过简单的填埋处理,不仅耗费土地资源,加上有害垃圾极易发生二次污染,还会破坏生态环境。
为破解“垃圾”之困,2016年4月,《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方案》印发实施,提出五年目标和任务。2017年,厦门将垃圾分类工作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并专门制定了实施方案,垃圾分类工作在厦门全市域、全领域铺开。
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是厦门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首要目标。围绕“源头减量”,厦门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各出妙招。减少使用一次性日用品,厨余垃圾再利用等等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2017年至2020年这四年间,厦门生活垃圾年均增长率仅为1.7%,其中,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量为184.92万吨,较2019年的200.33万吨减少了15.41万吨,实现“负增长”。
厦门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方式,也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填埋为主”转变到“零填埋”。随着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和东部焚烧发电厂二期先后投用,厦门全市日焚烧处理垃圾能力已经超过4350吨,此外,厦门还建成有害垃圾处理厂和多座大件垃圾处理厂,形成了分类垃圾分类处理的格局。
在资源化利用上,市环卫中心数据显示,自2016年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全市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率由43.2%上升到82.27%;每吨进入焚烧厂的生活垃圾发电量从340度/吨垃圾,提高到388度/吨垃圾。厨余垃圾2020年回收利用率达到40%,超过住建部35%的要求。今年初,厦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新闻观察:保持优秀 贵在坚持 重在养成
作为全国的垃圾分类“优等生”,厦门如何继续保持“优秀”?推动垃圾分类高效、绿色发展,接下来厦门还要怎么做?
开始观察前,我想先分享一个小故事。今天中午,我在就餐过程中,身旁的一位妈妈也带着她的孩子在就餐。在等候上菜的过程中,孩子注意到了一旁张贴的垃圾分类的小标志,于是就好奇了起来。而这时,这位妈妈就开始给他介绍每一个颜色的分类标志代表的是什么。以后遇到什么情况该怎么扔垃圾。这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2017年,厦门将垃圾分类工作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年的时间了,这5年里,我们看到了厦门在垃圾分类上的变化。从1.0版抓覆盖、抓普及,到2.0版抓标准化管理,再到步入现在的3.0版的减量化、资源化阶段。接下来,厦门想要继续在垃圾分类的工作中继续保持优秀,除了要不断突破创新技术,关键还在于垃圾分类习惯的强化、坚持,以及分类标准、分类设施、分类法规制度等等一系列与时俱进不断细化和完善。
像是日本、德国的垃圾分类受人称赞,除了他们制定的详细的垃圾分类标准,还在于长达几十年的传承与坚持。连一个牛奶盒,他们都会用清水洗净,晾干,压扁后放到固定的位置,等到相应的收集日,拿去统一回收处理。接下来,我们还是要继续培养全民垃圾分类的习惯,尤其是孩子。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像我一开始说的故事中的孩子一样,我想,垃圾分类的意识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厦门人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