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网络暴力并不“沉默” 要以实际行动回应“网络暴力”造成的伤害

厦视直播室 2022-03-10 22:09:49

2022-03-10 22:09:49

网络虽然虚拟,但真实介入了几乎每个人的生活。近来,许多网络暴力案例引发社会关注。从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网红“罗小猫猫子”直播中喝农药自杀悲剧,再到近期的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等等,网暴伤人现象让人防不胜防。如何遏制网络暴力,也因此成为全国两会关注的重点议题。那么大家如何看待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又该怎么防呢?来看记者的调查采访。

市民 王女士:(网络暴力现象)我觉得还挺多的,而且关键是这些东西它很多都是莫须有的罪名加在这个人身上,让这个人无端地承受了很多网络暴力,之后又反转了。反转完之后大家又去那边道歉,我觉得这些都是同一拨人,我觉得这种状态都是这些人盲目跟风的一个结果。

市民 康女士:特别是有一些键盘侠,他们就对自己的言论很不负责任,看到一些新闻或者是一些事件,很随意地根据自己的一些主观,很片面地进行一些评论,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

市民 陈女士:刘学洲(事件)就是纯粹的网络暴力了,我觉得自媒体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为了博眼球,它本身题目就是有问题的,再加上很多(人)会被题目吸引,然后点进去看,看完之后就开始发评论,压根就不会去关注真实的事情到底是怎么样的了。

受访市民普遍认为,网络空间不应是愤怒与暴力的发泄口,网络暴力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容小觑。

市民 刘先生:人身攻击,跟现实生活其实危害是一样大的。而且网络放大的效果可能传播的速度更快 范围更广。

市民 陈先生:心理承受不好的话,就会导致抑郁,会有自杀的想法。

也有律师认为,网络暴力本质上是一种侵权行为,涵盖多种违法行为,包括网络诽谤、“人肉搜索”、网络骚扰等。由于网络环境本身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网络暴力的实施成本趋近为零。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从操作层面可以零成本地通过移动设备对另一个人实施网络暴力。

北京大成(厦门)律师事务所律师 张颖芳:目前网络暴力还没有一个专项的立法,现在对于遭受到网络暴力,我们可以从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条例,网络安全法,还有最高院有一个关于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的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能得到一些保护。受害人被侵权时,他会面临取证难,诉讼成本大,维权的时间上也比较长。

网络暴力相关议题也在今年两会备受关注。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会跟身边能接触到的年轻人强调,在网络上发声前最重要的是问一问,事实是什么?

全国政协委员 白岩松:事实是什么?我们了解事实吗?我们现在很多是把前后的话取消掉 单拎出来一句话。然后就觉得不舒服就要骂,还有一个是错乱时间,经常出现。几年前说的话,被拿到现今的一个语言场当中,然后就觉得你怎么不这么说,然后又一顿臭骂。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鲁曼建议,制定专项反网暴法,更好地保护群众身心安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认为,公安部门对于网络暴力的受害者的报案,符合条件的应及时立案。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也认为,对一些重大的网络暴力造成恶劣影响的案件,可以通过公诉的方式来追责,确有现实必要。

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最高法和最高检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整治网络暴力的重要举措和要求。其中包括: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严追诉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犯罪等。这也进一步彰显了依法保护公民权利的决心。

【新闻观察:网络暴力并不“沉默”:要以实际行动回应“网络暴力”造成的伤害】

“网络暴力”问题现在受到多个代表委员重视,也写入了两高的工作报告中。对于这种关注的升温,你如何解读?会不会发生一些改变?

我们的生活场景现在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的虚拟场景和现实生活场景正在快速的融合,这其中必然产生众多原本想不到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现象相比,网络暴力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一是隐形的特点,它来自暗处,似乎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很多施暴者与当事人无关。二是造成的伤害不同,这种看似沉默的伤害不是肉体的,而是精神上的。三是观念的差异。现实中我们对伤害的同情与理解更倾向于肉体可见的,而忽视甚至是无视精神伤害。只是因为它看不见,似乎很难界定暴力语言与伤害后果之间的关系,并且法律方面对受到精神伤害的受害人保护力度也明显不足。极低的犯罪成本也就助长了一些好事者躲在键盘后面冷嘲热讽甚至造谣中伤的气焰,这也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后果大家也看得见。

这个问题现在得到高度关注,并且有一些具体的行动。我希望只是一个开始,也希望立法、执法机关能以此为契机,迅速弥补法律的空白与不足,同时严肃处理这类典型案例。以实际行动引导网络空间的行为,同时以实际行动告诫广大网民,网络真的不是法外之地。在转发、评论、添加一些内容的时候,多问问自己“这是不是事实”?如果不是,你的不经意会给当事人带来什么后果?会给你自己带来什么后果?都要想清楚,弄明白。

【关注网络暴力问题:17.4%青少年遭受过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看不见的凶器,这个凶器不仅存在于成人世界,更存在于青少年当中。学习、娱乐、社交,现在的青少年,每天的生活几乎都要与网络发生联系。这也导致,青少年正陷入遭遇网络暴力和参与网络暴力的双重身份中。我们来看一些相关的报告数据。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人均每周上网28.5小时。手机作为当前未成年人的首要上网设备,在该群体中的拥有比例已达65%。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1年开展的“青少年网络安全研究”调查数据显示,17.4%的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遭受过网络暴力。记者的调查采访中,不少市民也表示,网络暴力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影响更大。

市民 王女士:因为青少年他自己的心智没有那么成熟,所以他就更容易受到一些情绪的煽动,很容易就被带节奏,有可能他也是去攻击一些青少年,攻击另外一些青少年,这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市民 曾先生:因为青少年他本来就处于一个比较叛逆和激进的热血上头的(状态),就会去盲目地跟风跟从,这种雪球越滚越大,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近日,中国儿童中心联合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也发布了《2021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行为分析报告》,报告显示:4成未成年人无法辨别虚假信息,其中不清楚网络谣言是什么占35%;经常错误辨别谣言占5%,这类群体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初中阶段以后,未成年人对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逐步提升。

另一方面,报告显示,由于无意识地主动披露等因素影响,86%未成年人曾暴露过隐私信息,如性别、地址、年龄、城市等信息。此外,3成未成年人由于隐私保护意识欠缺,会在社交网络主动发布个人隐私相关的内容,如自己的照片视频、家人朋友的照片视频等。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意识需要持续提升。

【新闻观察:未成年人易受伤害 需要多方的关注与保护】

青少年,是从小接触网络生活的一代。他们习惯了网上的生活,但同时也更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侵害,如何更好地保护他们?

毫无疑问,青少年因为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更容易迷恋网络,也更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伤害,而且程度很深。毕竟像他们这个年纪,对别人的评价,包括网友的评价要更加在乎。因此我们看前面提到的案例中轻生的受害者都很年青,也很可惜。我觉得,除了像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这类法律应更多关注未成年人保护问题之外,家庭和学校的作用也格外重要。还是要教会孩子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在面对曲解甚至不公时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挫折。尤其是家庭,家长如果发现有类似的情况,不能忽视或者无视,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应该想办法求助,包括去做一些必要的心理治疗。我们应该清楚,未成年人的心理阴影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在现在的网络时代,这种心理侵害很可能随时发生,作为家长和监护人一定要多留意,多想办法。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