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双减”背后是过度内卷的生活

厦视直播室 2022-03-07 20:30:25

2022-03-07 20:30:25

  “双减”成为全国两会热点话题:《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公布:“双减”政策得到普遍认同

  “双减”到底是减什么?“双减”后,学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双减”后教师的工作时间延长,如何为教师减负?双减校外培训如何规范?……“双减”政策落地后遇到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目前,“双减”工作已落地见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支持比例都达到9成以上,“双减”政策得到了普遍认同。

  《报告》指出,“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学生作业负担有效减轻,学校作业设计质量明显提高。75.3%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83.4%的学生基本能在学校完成书面作业或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89.0%的学生对课后服务表示满意,86.5%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学习生活。学生居家学习活动内容发生积极改变,学生的睡眠质量增加,小学平均睡眠时间为9.3小时,初中为8.5小时。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 张志勇:我们认为双减取得的重要成效,是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这里有两个非常让人高兴的数据,就是83.5%的学生没有参加校外培训,那么在参加了校外培训的群体当中,31.5%的家长认为,孩子们参加学科类培训班的数量减少了。

  关于“双减”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报告》指出,首先是教师高质量作业设计能力亟待提高,近五成教师认为,设计高质量作业面临“作业素材与相关资源不够”和“设计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的能力不强”的困难。此外,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健全、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仍存在违规行为、教师工作压力和负担加重、家长对教育期望值较高也是“双减”改革中面临的挑战。

  对于“双减”政策的落实成效,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也有自己的看法。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 刘庆峰:孩子回归到充满想象力,开心快乐的童年,他未来长大之后才能更有创造力。所以当年陶行知说的要给孩子解放双眼,解放大脑,核心是解放时间。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教育厅副总督学 杨善竑:学校还要指导家长和孩子们共同的过好校外的业余的生活,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性格素质素养等等方面,培养和家人一起朋友一起上的亲情关系关爱,然后更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

  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最重要的还是教育观,怎么样把正确的教育观教给父母亲,让他们知道第一孩子的成长是怎么回事,怎么是好的教育,父母亲自己怎么样和孩子一起成长。

  【新闻观察1:“双减”背后是过度内卷的生活】

  “双减”可谓是全国两会期间的高频词汇,“双减”的成色到底如何,您有着怎么样的解读?

  双减,是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也是减轻家长和老师的压力,让孩子重新回到学习之外依然丰富的多彩童年。其实讨论这个,我们应该去分析下什么是这种情况的成因?我个人觉得,社会竞争激烈导致机会成本增加,反馈到每个成年人心理上就是不安全感的增加。这种对未来的焦虑演化成了每个家长对孩子未来的筹谋,不加码,不抢身位不能保证孩子未来处在竞争的有利位置。内卷由此而来。其实我觉得每个家长都应该综合考虑。首先,你现在所面对的社会形势不等同于你的孩子未来面对的社会形势。在前些年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大背景下,也许这代人在成人之后要面对的情况和你并不相同,学习和就业相关,但并不等同。过度内卷后的成人礼未必就是未来社会所需。就业所关注的点和能力相关,但能力的培养更多来自于个人的主动发力,在过度内卷后的被动加压下,到底给孩子的是压力、束缚力还是动力、竞争力,这个话题值得深思。况且,也许在社会形势变化过后,社会选择规则也会发生变化。当下的加压,未来大概率会变成文不对题。牺牲了孩子的童年,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反而未来可能并不能带来竞争优势。很可能得不偿失。

  关注“双减”背后的“隐性”问题:部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年后收费小幅上调

  “双减”背后,也有一些“隐性”问题需要被“看见”,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就是其中之一。受“双减”政策影响,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非学科类培训大幅升温,伴随而来的问题也不少。近期,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专项整治工作。通知指出,随着非学科类培训市场营销急速升温,一些机构趁机涨价、倾销课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双减”成效。那么,厦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情况如何,一起去看记者的调查。

  记者走访了厦门多家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发现,部分机构年后收费有小幅上调。

  市民:有的后面报名,应该是价格比前几年会高一点,应该是很正常了。

  市民:有上涨,10%-20%肯定是有的。原本钢琴(每节课)应该是在150到200之间,现在200以上的也有,不同的老师价格不一样。

  市民:价格没太大差别,有些会稍微涨一点,涨得不多。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了《关于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公告》,根据要求,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同时,机构要将培训内容、培训时长、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信息进行公开,接受公众监督。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厦门多所培训机构都明码标价,并表示将严格对照要求进一步规范。

  书法培训机构负责人 李晋阳:一般收20课时,有的16次,有的15次,一般一周上两次课。

  乒乓球馆负责人 曾冰冰:我们现在提供的课包,大概是20课时和40课时,基本上单课包的训练时长不会超过三个月。我们所有的标价都有在市场监督管理局报备过,也是明码标价,告知家长和学生。

  但是不少业内人士也表示,相比学科培训,非学科的收费更难统一,教材更是多样且缺乏标准化,所以监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难点,其中,明确主管部门进行分类管理成为关键。记者注意到,教育部近期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就提出,要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实现常态化监管。

  集美大学文法学院老师 孟媛媛:要多部门联动,包括市场监管部门、教育部门分类地管理,精准化地把非学科类,分为体育类的、艺术类的、科技类的,做一个职责的区分。一方面减轻教育部门的监管整治的压力,另一部分可以更结合学科特点,做好市场的监测监管。

  【新闻观察2:要搞清是谁的爱好】

  的确,现在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被强监管,许多家长的焦虑并没有随之缓解,很多人可能都觉得我不给娃培训点啥,好像说不过去。因此,学画画、学体育、学音乐的孩子越来越多,对于这类非学科类培训的发展和监管,您又有怎么样的见解呢?

  各种兴趣班,我们送孩子去的时候,考虑的是什么?最开始的时候,是不是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那么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分清楚到底是孩子的爱好,还是我们的心愿。这两个概念完全不同。基于孩子喜欢的爱好,我们可以支持,也当然可以让有才华的孩子充分得以培养,这是好事。但单一的兴趣爱好不应该带着固定的目的。不是说喜欢打球就一定要是世界冠军,喜欢弹钢琴就一定要培养成郎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立的,教会孩子选择、毅力、接受、独立思考,这些能力,要比只是填鸭更好。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这种成长是他们渐渐学会自己去分析和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投入精力的比例,而绝非越俎代庖,哪怕这看起来打着培养孩子多方面艺术天分的名义。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