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任抢票软件收割用户“焦虑税”
又到一年春运时,“买到票了吗”成为返乡过年人群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各种抢票软件热度猛涨,“诀窍”“攻略”让人眼花缭乱,但实效远不如广告吹得那么神。
从网友的吐槽中可以看到,有的软件将抢票时效从“低速”到“光速”分为三六九等,收费依次升高,实则速度一点没变;有的宣称免费,却要求用户邀请好友完成任务,“卑微求助”一圈却发现永远“还差一人”;还有用户虽然早就花钱抢票成功,出票时却被要求再买“VIP礼包”……忙活一通,钱花了、人麻了,最终很可能“抢了个寂寞”。
事实上,在推行实名制购票的今天,任何软件都没有所谓的优先通道。所谓“抢票”,无非是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刷新页面、提交请求,从而提高抢到车票的概率。但商家无孔不入地推广宣传,向消费者传递了一种焦虑——一票难求,别人都用,我不用就会被挤掉。这种几乎没有什么成本的方式,很容易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好友关系,很多不正规的小程序还可能在分享过程中植入恶意代码。当大量频繁的“跨平台”操作出现,不仅会对官方网站造成巨大负担,更会扰乱正常购票秩序,影响消费公平。
归乡心切,亦要理性消费。在解决春运购票问题上,12306早已推出“候补购票”功能,用户只要预付款,无需额外费用就能自动锁定余票或退票。铁路部门也曾明确表示,候补功能的效率要优于抢票软件。在呼吁旅客们冷静的同时,也希望监管部门能够拿出切实之举。与早年间的黄牛相比,抢票软件本身并不违法,但很多环节已经涉及虚假宣传。比如,路线热度时刻变化,那些标明抢票率的广告明显就是胡扯;有些票根本不用抢,在软件上却以红色字样显示紧张,这难道不是欺骗用户?尽早拿出监管办法,才能让大家少花冤枉钱、少生冤枉气。
从窗口即时售票,到增加网络服务,技术发展始终都是为了让用户更便利。大小互联网企业不妨放开眼界,多卖服务,少卖忽悠,别年年盯着那几个所谓“加速包”做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