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以记者节致敬担当奉献

厦视直播室 2021-11-08 20:10:00

2021-11-08 20:10:00

今天(8日)是新中国第22个记者节,新闻人再度迎来了自己的节日,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今天,无数新闻人依然奔波忙碌在新闻报道的一线,践行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回望2021年,有太多精彩与伟大值得铭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都有厦门新闻工作者的参与、记录和见证。

昨天下午,市委书记崔永辉主持召开十三届市委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新华社建社90周年贺信精神,要求全市各新闻单位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聚焦主题主线和发展大局,加强正面宣传,讲好厦门故事,并向全市新闻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疫情防控期间,厦门新闻工作者主动请战,全力投入疫情防控主战场。在市委宣传部的组织下,由厦门广电集团、厦门日报社20多位新闻工作者组成的报道小分队,下沉同安区,第一时间报道疫情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讲述各方力量同心抗疫的厦门故事。

各区融媒体中心也在疫情期间担当作为,及时向基层推送疫情权威信息,我市融媒体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出矩阵作用。在今年第八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选拔赛上,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肖鑫以《坚守一线 我们不退却》为题,分享他在疫情防控采访一线的经历,取得全国30强的好成绩。

今年以来,全市新闻工作者积极作为,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记录传递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的铿锵足音,全方位全过程全媒体宣传报道厦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展成效、经验做法,在经济跃升、跨岛发展、生态建设、文明创建等领域推出一批优秀作品,为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营造良好氛围。(地铁三号线+海沧隧道通车+教科院附属学校投用+医院投用+山海步道)

在近期揭晓的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中,厦门广电集团记者采写的新闻《最暖心的延误:推迟8小时 厦门航空顺利接回96名中国同胞》榜上有名,荣获三等奖。与此同时,由市互联网舆情中心副主任陈小岑撰写的论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风险传播的特点及启示》,也获评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全市新闻战线推出了一系列策划报道,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挖掘百年党史中的厦门故事,进一步在百姓心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市委宣传部策划推出“我为群众办实事”大型蹲点式集中采访活动,组织中央和我省、境外驻厦媒体,主流网络媒体和市属媒体记者,报道厦门住、行、医、教、安、业等领域的办实事成效。厦门广电集团开办《主播讲党史》《909音乐党史课》等节目,还推出闽西南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追寻》,组织记者行走闽西南,从“小切口”着手,鲜活讲好党史,以记者的现场表述和评论结尾,成为厦门新闻人践行“四力”的生动写照。我市一批优秀记者还加入厦门市理论宣讲轻骑兵的队伍,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和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厦门城市发展的瞩目成绩,也迎来央媒、省媒驻厦记者的关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厦门——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彰显活力》,厦门上半年经济发展亮点和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同天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厦门探索理论宣讲“轻骑兵”模式》亮相《光明日报》头版……截至10月,央视新闻栏目播发厦门新闻超过700条次,《新闻联播》播发46条,采用量创近年最高纪录。中央、省主要媒体共刊发、推送对厦报道近万条次。

记录伟大时代,怀揣激情发声,是新闻工作者的荣耀,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厦门新闻工作者节日不放假,将继续在新闻道路上奋笔疾书、奋勇向前。

【资深新闻人增强“四力” 书写特区新发展】

近年来,我市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挖掘厦门故事和城市精神,并通过广播剧、系列专题、大型晚会等多样化形式,放大传播声量,持续提升对外传播影响力。下面一起去看看几位资深新闻人的故事。

许晓露:通过安检门,我们正式步入新闻中心。

许晓露,厦门广播电视集团首席记者。2017年金砖厦门会晤举行,她到现场进行采访。为了报道好这次盛会,并借由这一契机,讲好厦门故事,许晓露早早就开始准备。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首席记者 许晓露:从2017年年头的时候,广电集团就开始做了一个大型的策划,叫做《走进金砖国家》的系列报道,这也是我们集团第一次做这种跨出国门的异地采风,整整筹备了半年之久,当时我是前往了印度。

在印度的短短一周,许晓露拍摄了6组深度报道。为了如期完成报道,她每天只睡4个小时,克服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障碍,奔赴一个又一个采访现场,让观众看到了厦门与金砖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首席记者 许晓露:当我们马不停蹄地奔波在采访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在金砖合作机制之下,两国人民日渐深厚的情谊和日渐密切的交流交往,深切地感受到在厦门,这片热土之上,金砖效应正在被持续地放大。

从金砖厦门会晤到金砖创新基地建设,许晓露在新闻采访一线,见证了厦门与金砖国家的深化合作,撰写了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在她看来,“金砖效应”的持续显现,是她讲好厦门故事的重要基础。

厦门日报社的首席记者詹文也参与了厦门这座城市近20年来绝大部分的重大主题报道,撰写了大量的深度稿件。她说,每次采访厦门经济特区的创业路,都有很多市民跟她提及过去与现在的区别,每每都能从大家的讲述中,感受到幸福感和获得感。

厦门日报社首席记者 詹文:这些年来的采访,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厦门人民,这四十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的特区建设者怀着“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也推动这座城市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2004年从业以来,詹文就一直深耕时政新闻,在她看来,新闻报道要做到“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还要扎根基层,挖掘细节,讲好故事。对她而言,最花心思、最有意义的报道,永远是下一篇。

梁晓蕾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厦门节目制作室的制作人,2015年,她和同事深入挖掘嘉庚精神,制作了三集广播剧《再会吧,南洋》,讲述抗战时期,陈嘉庚组织南洋机工通过滇缅公路抢运物资的爱国壮举。这部广播剧以普通话、闽南话双语播出,同时在两岸和新加坡上线,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厦门节目制作室制作人 梁晓蕾:(陈嘉庚)当时的这种辩证思维,我觉得对我们现代的记者来讲很有启迪,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东西,它的外表和它的本质,我们也需要用辩证的方法去思考,去做好我们手上的每一个报道。

如何讲好两岸故事,以及对外传播中国声音,也是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副主任蔡志强每天都在思考的事。他不断寻找突破口,与团队共同策划了《台胞鹭岛逐梦记》《沧江连丝路》等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它们有的聚焦台胞在厦的创业经历、有的讲述了华人华侨在异国他乡的发展故事……一个个新闻作品不仅增进了两岸同胞之间的了解,也拉近了华人华侨与家乡的距离。在他看来,新闻应该聚焦基层,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传递更有“温度”的两岸声音。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新闻中心副主任 蔡志强:我们的很多新闻其实在下面的评论有很多台胞,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知道原来大陆现在在做这个事情,所以他们也会想说到大陆来看看,我们应该要沉下心去挖掘更多基层的故事、基层的声音,然后通过我们的新闻报道 把这个声音传播出去。

把声音传播出去,在新闻战线上除了录音笔、镜头、还有话筒。作为厦门广播电视集团首席主持人,陈玲的主持身影一直出现在厦门重要大型晚会、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等活动中,向全国各地观众展现厦门之美。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首席主持人 陈玲:做好眼前,用自己每一档的节目,尽心尽力的一份敬业,去认真对待,一句古话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想用心做好我们每一件事,是我们当下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做的。

【新闻观察:以记者节致敬担当奉献】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是本台新闻观察员邵琦。今天是记者节,你做记者也15年了吧?在这样一个节日,回看这份工作又有着怎样的感悟?

今天你我都在上班,我们工作中过节,这就是我们职业的特性,风里雨里节日里,我们不休息。记者节也许就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初心,不要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觉得过去的一年很难,但是也很暖。建党百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反复、经济爬坡、改革不易,我们见证了,我们亲历了,我们记录了,我们思考了,我致敬每一个努力讲好厦门故事的同事们、同行们,守正创新、融合发展都是知易行难,但我们始终在现场,我们始终在路上,这就是职业的坚守和奉献。我们还会继续要求自己,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我想,在这个大时代,无论资讯怎么爆炸、技术怎么演进、平台怎么多元、国情怎么复杂,专业的记者始终无可替代。我深深记得一句话,当记者就是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受众在哪里,我们的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我们担当,我们相信,然后告诉每一个观众我们所相信的。做时代的一粒粒光,也许微小,但足够明亮,看得清脚下,也照得见远方。

记者节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自己的节日,你有什么感想?

我觉得记者节不仅仅是我们记者的节日,更是每一个电视机的你的节日。如今是信息时代,我们依靠什么做日常决策?靠的是信息。而记者,就是提供信息的人。记者就是你的眼睛和耳朵,电视机前的你也应该过记者节,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提醒你自己,应当明辨是非而不是闭目塞听,关心你的千里眼,护住你的顺风耳。我们是紧紧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