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特区同行:集美篇(一):探索两岸融合发展“集美经验”

两岸新新闻 2021-10-22 22:14:48

2021-10-22 22:14:48

1989年,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台商投资区,杏林台商投资区就是在那时设立的。几年后,集美台商投资区也被批准设立。由此,集美成为了两大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所在地。30多年来,集美与特区共成长,与台企同发展,不断在对台工作上先行先试,探索出两岸融合的"集美经验"。

1989年12月23日《厦视新闻》:杏林获批准为台商投资区以来,各项工作有了较快进展,规划设计已基本就绪,目前已进入初创阶段。

记者 张慧:从当年的黄土满天飞,到现在的厂房遍地是,走过30多年的杏林台商投资区,如今这里已经今非昔比。不过即便在当时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的条件下,仍有一句形容集美投资环境的话,在当时的台湾媒体中口口相传--"借问投资何处去,台商遥指杏林湾"。他们所说的杏林湾,就是这里。

从昔日的贫瘠小渔村,到如今的两岸新家园,集美区委原书记郑德发,是看着杏林台商投资区一路成长起来的。

集美区委原书记 郑德发:当时台商来签意向书,很快,意向书转合同之后,我们征用土地也很快,在这种前提下,签订的意向书和政策合同,送到市里,送到省里,(送到北京),批了以后台商就陆陆续续过来这里投资。

在郑德发的印象里,当时,不少台商都抢着到厦门考察、设厂,这其中就有现在被称作"钨钢大王"的廖万隆。早在1985年,春保钨钢创始人廖万隆就来到厦门,瞄准了这片创业热土。90年代初,杏林台商投资区吸引了他的注意,在一片黄土中,廖万隆带着当时的技术骨干廖永乐,开始打造"钨钢王国"。

春保森拉天时集团钨钢合金厂厂长 廖永乐:当时在杏林这个区块,因为岛外腹地比较大,近机场、近高速公路、近码头,都是一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的地方,所以不管从矿产的取得,我们出口方面都是非常方便。

当时,钨钢厂初建,要建厂房、还要招工,投资区的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就上门了,主动到厂区现场办公、解决问题。这些让廖万隆更加相信,选择这里没有错。这张照片是廖万隆在春保钨钢建成时拍下的,他身后的旋转楼梯正是由他参与设计的。这段楼梯伴着春保钨钢从日产十几公斤,到如今一天可生产十吨以上碳化钨;从偏居一隅的初创企业,到摇身成为走向国际的"巨无霸",这些都离不开台商投资区给予的便利。

春保森拉天时集团钨钢合金厂厂长 廖永乐:看到这个楼梯,我心里感触特别多,楼梯就是一步一脚印这样上去,像特区像我们春保一样,我们有好的地方,好的政策,在这个地方深耕。

一步一脚印,同样也是集美对台先行先试的生动写照。

1992年12月31日 《厦视新闻》: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准建立厦门集美台商投资区,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

1992年,国务院又批准设立集美台商投资区,激发出新一轮台商西进大陆的热情。看中投资区内完善的配套设施和相关的扶持政策,1996年,台企建霖集团信心满满地把企业转到了集美。

厦门建霖集团总裁 在厦台商 陈岱桦:我们在1996年买了这块地,我记得那时候在整个(集美台商投资区)北部工业区,大概入驻企业没有这么多,后来这么多年所有企业基本入驻,而且发展还不错,集美是一个很好的宝地。

从传统的手工加工制造,转变为智能制造,如今建霖集团已拥有六大厂区,成为年销售额超38亿元的上市企业。前些年,建霖干脆把企业总部也搬进了集美,在陈岱桦眼里,与其说建霖是台商,不如说是"厦商"。

厦门建霖集团总裁 在厦台商 陈岱桦:一开始过来,我们认定我们就是祖国大陆企业,我们虽然来自台湾,可是我们在祖国大陆方面,享受了更多制度的优势,享受更多改革的优势,所以我们是来自厦门的企业。

30多年来,集美政策红利不断,支持台商创业兴业。从1989年投资区仅有2亿元左右的的工业产值,到如今两个台商投资区已聚集台企917家,2020年共创造产值超过381亿元。如今的集美,已经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改革试点区,成立了两岸融合发展中心,不断创新举措,激发两岸市场的主体活力。

厦门市集美区工信局局长 张泓:这两个台商投资区成立以来,成为台商兴业的热土,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希望台企来到集美,和厦门特区共同成长。

记者 张慧:台企与厦门经济特区共同成长,这无疑是集美的两个台商投资区建立这么多年来最好的注脚。如今的集美,在两岸经贸合作、落实台胞同等待遇、增强情感认同等方面,正探索着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集美经验",而这个"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第一站",也正吸引着更多台胞在这片热土上筑梦、圆梦。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