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特区同行】筼筜湖篇(上):筼筜湖的美丽蝶变

厦视新闻 2021-10-20 19:38:17

2021-10-20 19:38:17

碧波荡漾、白鹭翱翔,如今一步一景的筼筜湖,已成为厦门的“城市会客厅”,而在三十年多前,这里还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这一巨大的变迁,浓缩着特区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之变,成为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今年63岁的蔡玉珍已在筼筜湖旁住了近40年,如今风景秀美的筼筜湖是她每天休闲散步的必经之所。但在她的记忆中,30多年前的筼筜湖却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上世纪80年代,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筼筜湖周边工厂和人口大量增加,环湖37平方公里内数十万居民的生活污水和300多家工厂的工业废水直排入湖,水体污染愈演愈烈。

思明区筼筜街道官任社区居民 蔡玉珍:当时这边的湖水是又黑又臭,蚊子很多,(30年多前)我们住在那边都不敢打开窗户。

黑臭的湖水影响着市民的正常生活,治理筼筜湖成了群众最期盼的事。1988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开启了筼筜湖的蝶变。

筼筜湖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 傅迅毅:刚开始其实万事开头难,(当时筼筜湖)就是一张已经脏掉的纸,在1988年的时候建了第一个污水处理厂,也进行了搞活水体的建设,通过西堤闸门,通过自然的潮差,把新鲜的海水纳进来,进行一个循环,我们的治理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但是措施方面还是20字方针,我们就沿着这个方向做,有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加到这里面。

为了“筑巢引鹭”,我市还尝试用工程造林的方式,在筼筜湖区种植了7个品种约2.6万平方米的红树林,并将湖心岛划成白鹭自然保护区。原来的一湖死水渐渐“活”了起来,湖区生态系统重新焕发生机,飞走的白鹭也再度回归。

筼筜湖保护中心技术质量科科长 徐向伟:筼筜湖的水质现在基本上达到海水水质的四类标准,个别指标会达到海水的三类,应该来说整个水质得到极大的提升,我们今年来观测,筼筜湖的鸟类现在有差不多88种,鱼类从原来没有鱼,现在有差不多63种的鱼类,整个生物多样性应该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十多年来,我市先后进行了四期综合整治,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11.3亿元,最终让筼筜湖重返清澈。如今的筼筜湖不仅是绿意盎然的城市“绿肺”,周边片区也已发展成厦门标志性的行政、旅游、居住中心,“城市会客厅”的金字招牌愈发鲜亮。

思明区筼筜街道官任社区居民 蔡玉珍:整个环境太好了,礼拜六礼拜天的时候我也带着孙女去筼筜书院那里走一走,这真的是给厦门市市民一个休闲的好地方。

市民 江世雄:湖水比较清了,白鹭也多了,空气也很好。

筼筜湖变美的故事,是厦门经济特区四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实践。从1.6平方公里的筼筜湖,到1700平方公里的厦门市,生态文明的理念已贯穿到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眼下,筼筜湖新一轮的提升治理正在进行,“城市会客厅”未来也将更加美丽。

筼筜湖综合提升改造项目设计负责人 陶光辉:我们现在在做的工程实施的目的主要是两大类,第一个是对筼筜湖的水质进行综合提升,第二个是增大我们防洪的能力,同时也结合工程建设一个广场,(希望)打造一个观鸟、观潮、观景这样一个休闲的综合场所。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