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试点家庭养老床位
为拓展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居家安养意愿,省民政厅、财政厅日前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福州市、厦门市、莆田市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工作。全省首批试点家庭养老床位不少于1000张。其中,福州市不少于400张,厦门市、莆田市分别不少于300张。
根据通知,我省将通过对老年人的居室环境和生活空间进行必要的适老化和智能化改造,在老年人家中设置具备机构服务功能的养老床位,并根据老年人的意愿和需求,依托专业化机构或养老服务机构,为其提供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将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个人护理、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定期巡访等专业服务。服务内容分为基础服务项目和自选服务项目两类。其中,服务机构提供基础服务项目不少于15项,自选服务项目由服务机构和签约老年人或其亲属协商确定。服务机构每日上门服务不少于1次,每月累计服务时长不少于30小时。
其实,早在今年7月,我市民政局联合多部门就印发了《厦门市养老服务机构拓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方案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将大大拓展养老机构的服务范围,让专业的养老服务走入老人家中。象屿慈爱老年养护中心,是我市养老机构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机构之一,这家养护中心将为周边社区的老年人们提供多种上门服务。
象屿慈爱老年养护中心 华祎:包括照护、家政、护士、康复、医疗等一系列的上门服务内容。
而要享受这样的服务,首先就要在老人家中进行基础的适老化改造,并设置一个专业护理“床位”。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 白锦焜:比如适老化改造,如何让他们进出门槛方便,卫生间有扶手,有些需要全护理的,给他做一个护理床,把我们机构的护理床搬到家庭去。
基础性适老化改造结束后,老人家中还需要安装智能化设备,让老人与养老机构随时都能沟通。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 白锦焜:老人直接跟平台对话,说明他们需要什么服务,平台整合就近资源,上门为他服务,这个平台各个机构要24小时能够有人值班,24小时能够派工作人员上门服务,我们就利用信息化来解决距离问题,把线上和线下服务,结合在一起。
市民政局介绍,我市将重点优先保障本市户籍特困、低保、低收入家庭中,有生活照护需求的轻度及以上失能等级老人,并为这些政府保障对象一次性提供不超过5000元的床位建设补贴。据了解,除了政府保障对象外,普通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费选择相关服务。
记者对近六十年出生人口统计梳理发现,1962年后我国进入了一个长达十多年的出生人口高峰期,因此,明年我国即迎来退休高峰期,尤其是1963年出生人口高达2934万人,其后两年平均也达到了2700万人。面对与日俱增的老龄群体,老年人的居住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社区内居家养老将是未来主流的养老方式,那么,当前老年人的居住状况如何?贝壳研究院近日发布《2021社区居家养老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通过对老年人抽样调查,从养老居住负担、老年人居住现状、需求与痛点等方面刻画了老年人居住情况。一起去了解。
2022年我国将迎来退休高峰期 超6成老人不与子女同住
报告显示,独立居住是老年人的主流居住形态。随着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和核心化,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逐渐下降,调研数据显示,65.5%的老年人选择独立居住(一人独居或与老伴同住),仅26.8%的老年人当前居住状态是与子女同住,在8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中,老年人独立居住比例达48%。
老人独居并不意味着远离子女
报告分析,老年人高独居比例的表面原因是其认为自身身体好,喜欢自由,更根本的原因则是养老观念的变化和拥有较充足的经济资源。以50后、60后为代表的这一代人,经历了经济实力的增强、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健康状况的提升,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型、基本保障型居住需求,开始逐步追求自由、品质的老年生活,在居住形态上则表现为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从被动独居走向主动独居。不过,老年人选择独立居住并不意味着远离子女。根据报告,调查显示老年人与子女非同住的群体中,21.3%住在同一个社区,60%住在同一个城市,老人与其子女住在不同城市的比例不足2成。80岁及以上高龄非同住群体中,老人与其子女同住一社区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但仍以住在同一城市为主,占比过半。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这种居住分离模式,不仅能够保证老年人获得及时的照料,又能够满足老年人对于隐私和独立的需求。
室内空间安全性问题是首要居住痛点
报告指出,在我国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为主的背景下,当前社区软性、硬性配套建设与老龄化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调查显示46.4%的老年人认为,室内居住空间缺少必要的扶手,46.3%认为室内地面过于光滑易摔倒,42.8%认为住宅内的厕所或浴室不方便,42.8%表示室内没有安装呼叫或报警装置,由此室内空间安全性问题是摆在老年人面前的首要居住痛点。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报告认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速快、高龄化特征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带来挑战。一方面,社区居住环境的不适老化问题突出,当前城市住宅规划设计更多是从中青年角度出发,并未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生活状况和精神需要,难以适应规模日益壮大的老年人口居住需求。另一方面,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服务保障能力薄弱,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复杂的需求。因此,需要构建覆盖住宅、室外环境、社区配套三个层面的软性、硬性环境建设,以改善老年人现有的居住条件,营造良好的老年友好居住氛围。
【新闻观察:试点家庭养老床位】
问1:我市被列为我省首批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城市,要求建成不少于300张家庭养老床位,你怎么看?
观点1:养老服务不外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类,这三类养老服务好比金字塔结构,塔基是居家养老,它还是当下老年人最容易接受也最为现实的选择;塔尖是机构养老,它有点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少数公办的一床难求,多数民营养老院处境艰难;居中的是社区养老,它依托居家养老获得自身发展,但受限于场地、资金、人才等因素大多数做不大、长不高。
本来,我国的养老产业历史欠账就不少,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匹配的问题。虽然国家和各地政府近些年来高度重视扶持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和我们“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相比,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2022年以后我国将迎来退休高峰期, 2023年到2025年将迎来退休人口峰值,这部分的“年轻”老人们受教育程度高、经济状况好、生活讲究品质,不再满足生存型、基本保障型养老需要,更注重自由、自主、有尊严、有品质的退休生活,他们中的多数人不愿意和子女共同居住,可以说是从被动独居走向主动独居,在基本养老供给尚不能完全满足的情况下,怎样满足不同群体老年人的个性化甚至是定制化需求,成为摆在有关部门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面前一道新的难题。
因此,打通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的壁垒和堵点,让供给这一方资源、渠道融汇贯通起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破解老年人居家养老“急难愁盼”问题,是养老服务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的选择。其实在今年7月,我市的民政部门就推出了养老服务机构拓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的方案,和省里的试点方案有异曲同工的手笔,我市的试点方案是,让专业的养老服务走入老人家中,通过适老化和智能化改造,老年人不用离开家照样可以享有24小时专业的照顾护理,这样,养老机构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老年人居家养老“急难愁盼”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的破解和解决。
当然,家庭养老床位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优先针对的是特定的家庭困难、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要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家庭养老床位“厦门模式”还需要时间,但我对我市正在力推的“互联网+养老”建设很有信心,通过互联网+线上的指引,打通线下从平台到居家、从机构到居家、从社区到居家最后一里路的服务距离,相信这一天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