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儿童是城市未来的主人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儿童人口大国。目前,人民群众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亿万家庭期盼,孩子们成长得更好。为了给儿童成长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把“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列入重大工程。昨天,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公布《共同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在100个城市开展友好城市试点建设。什么是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将如何建设?一起来关注。
据国家发改委介绍,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目前,我国0至17周岁儿童约有2.98亿人,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60%,城市成为越来越多的儿童成长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但城市建设主要基于成年人群的活动模式、使用需求,面向儿童的服务供给、设施配备、空间规划等存在缺位。针对城市发展与儿童身心发展需求不适应等问题,国家决定选取100个人口超过100万、改革意愿强、经济基础实、建设条件成熟的城市,先行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 欧晓理:城市是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成长的最主要的外部环境,儿童优先的理念就是要坚持,公共事业优先规划,公共资源优先配置,公共服务优先保障。
国家发改委表示,我国将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按照规划,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
据了解,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就是要把儿童友好和儿童优先理念融入各项社会政策,将儿童友好融入新型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市政建设、公共建筑等方面明确儿童空间、设施等“硬标准”,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提升服务质量“软标准”。
《意见》要求,城市规划建设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在公共服务友好方面,试点城市要推进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丰富儿童阅览室等文体服务供给,改善儿童安全出行体验,建设社区儿童之家等公共空间。在成长空间友好方面,《意见》要求,对加强城市街区、社区、道路以及学校、医院、公园、公共图书馆、体育场所、绿地、公共交通等各类服务设施和场地适儿化改造。推进城市和郊野公园设置游戏区域和游憩设施,合理改造利用绿地,增加儿童户外活动空间。
《意见》还提出,要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面对“入园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普及普惠水平,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补齐资源短板。针对“三孩”政策实施后,一些城市面临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订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充分考虑出生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逐年做好入园需求测算,努力满足就近入园需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级巡视员 姜瑾:继续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校、军队、街道举办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努力满足家长对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要。
如何优化儿童医疗服务、促进儿童健康?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加强儿童保健服务和重大疾病防治。以贫血、肥胖、视力不良、孤独症等儿童健康主要问题为重点,落实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的防控策略。同时推进儿科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促进优质儿童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实现儿童大病不出省,一般病不出县,头疼脑热在乡镇社区解决。
此外,在发展环境友好方面,《意见》还要求,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环境保护。做好学生欺凌防治工作,保障儿童合法权益。
【新闻观察:儿童是城市未来的主人】
为什么要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儿童友好城市”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第二届联合国人居大会上首次提出的,是指不论大中小城市还是社区,在公共事务中都应该给予儿童优先权,将儿童纳入决策体系中。目前,全世界已有不少城市投入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如伦敦、慕尼黑、哥本哈根等。而我们中国的儿童友好城市,最早是2015年在深圳率先系统性起步。
为什么要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因为儿童是城市未来的主人。站在儿童角度审视城市发展,让儿童成为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不仅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更是一座城市魅力、活力和创新力的体现。
你觉得,开展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建设,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我觉得,首先应当解决儿童视角缺失问题。这个视角缺失的问题,同样印证在一座城市对待残障人士是否友好。
为什么《指导意见》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的儿童视角呢?因为一直以来,我们没有充分照顾到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本该洒在孩子们身上的“一米阳光”难以穿透钢筋水泥的城市,他们缺乏互动空间,更缺乏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但这绝不只是规划建设部门的事情,他需要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全民自觉。真正的儿童友好,是对儿童的尊重和关爱。要聆听孩子的声音,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让城市更温暖、更包容、更具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