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重塑教培行业
教培从业者何去何从?
随着“双减”政策叫停学科培训,近段时间,多家在线教育公司相继被爆出大规模裁员,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21教培行业人才市场分析报告》,也显示教培行业发布职位数大幅收缩,教培行业从业者未来何去何从?哪些行业成为员工转型热门选择?
超半数处离职待业状态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教培行业人才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教培行业7月发布职位数比政策发布前的3月下降32.4%,其中,销售、产品运营、人力、财务等岗位较3月的收缩幅度较大。分城市等级看,一线城市降幅最大。2021年7月,一线城市教培业发布职位数比3月减少了38.2%,高于其他等级城市,其中北京降幅达49.3%,居全国首位。
根据调查,7月进行求职的受访的原教培从业者中,51.4%已为离职状态。记者观察到,政策后求职人数前十的岗位中,销售业务的已离职比例最高,接近6成已处于离职状态,教师/教务人群的离职比例为51.2%,另有18%的人处于在职看机会状态。
不过,智联招聘数据也显示,7月求职者中,61.6%的求职者依然期望能够从事教培行业。其次,政府/公共事业/非盈利机构、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房地产等也是部分人的转行选择。
厦门部分校外培训机构老师已开始转型素质教育
在厦门,不少教培机构对外公告称,“受到疫情的影响”,处于停课状态。
世纪蓝海中小学全科辅导机构工作人员:因为现在疫情,我们就没有上课,但是偶尔会有人过来办公。
提到“双减”政策是否对培训机构有影响时,这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他们也还在观望,等待相关政策落地后再做相应调整。还有不少培训机构教师已经开始转型素质教育类培训业务。厦门七彩鹭教育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正在培训之前教语文和数学的老师,让老师们学习一些素质类技能。
七彩鹭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比方说机器人、编程之类的, 像数学老师转过去就比较容易。像语文老师这块,也转一些小主持人、口才这类的,但是这些目前我们也是在寻找合作,因为我们之前自己是没有这个基础的,需要找人去帮我们培训老师。
北京市储备四类岗位助力转岗
教培行业突然遇冷,不少从业者表示有些措手不及。为帮助教培机构员工转岗,一些地方还出台了相关的兜底保障。例如,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部分员工的转岗问题,北京市分析梳理出教学教辅类、技术支持类、运营类、市场销售类四大类,包括产品开发、产品销售、教师、技术开发工程师等岗位。目前已有针对性储备岗位1.03万个,还将集中提供政策解读、企业招聘、职业指导、专场招聘等服务。
山东推裁员补偿金解“燃眉之急”
而山东等地则推出了裁员补偿金等措施。齐鲁人才网数据显示,有36.25%的山东教培人员获得3万元以内裁员补偿金;24.81%的山东教培人员补偿金在3-5万元;还有3.58%的山东教培人员拿到8万元以上的补偿金。
新闻观察:重塑教培行业
问题:这个暑期“双减”政策发布后,学科类教培行业面临着较大的调整。这方面的从业者可能多数都面临转型转业,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回答: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教培行业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高景气的赛道,因为学生家长都在为此买单。但是,身处舒适区的从业者估计很少人想过,这个表面异常繁荣的市场背后承载的是什么?我想是许多家庭的焦虑与负担。当这些行业把贩卖焦虑视作正常,把赚取超额利润当作理所应当,很显然这个市场就被异化了。异化的市场,大把的快钱的后果就是各路资本的一拥而上,最后必然迎来今天的这个结果。因此,教培行业的重塑已经开始,我们要看清几点。
一个是,今天,任何一种市场行为都要将社会公平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衡量。我的理解,教培行业具有特殊性,更应该如此。教育的根本还是培养人,不是锻造学习机器。教培行业更不能成为资本逐利的机器。以成绩和升学为导向的社会现实可能从赚钱的角度看是好卖点,但是长期以此推波助澜,实际是饮鸩止渴,破坏的是社会公平,必然迎来监管的强力纠偏。这是一个因果关系。
再一个是,从业者都要清楚,任何行业都应该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与进步的一份子,而不是掣肘。否则,必然无法长久。不可否认,现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尤其在解决学位需求和升学方面还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但从长远看,这种矛盾一定会逐步妥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整个教育理念的改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来承担和缓解。这其中,社会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培行业就在其中。希望通过这一次的调整,能助推教育理念的改善,推进教培产业的良性发展。
从长远看,转型的教培行业会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但这个行业依然是蓝海市场。教培行业的从业者多数都很年轻,学习能力不成问题,转型方面有很多的优势。我想刚开始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但只要是有真本事和核心能力,依然会做得很好。但是从业者确实需要冷静地思考一下,去克服自身原有的惯性思维,尤其是打消哪些打擦边球的想法。通过自身的努力,跟上形势,赚取合理的回报,未来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