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临期食品走俏折射消费场景更透明

厦视直播室 2021-08-17 21:02:34

2021-08-17 21:02:34

最近,临期食品“火”了起来,相关话题在网上热度不减。临期食品出圈的同时也让更多资本嗅到商机,纷纷入局,在不少城市都有专门售卖临期食品的折扣店悄然兴起。临期食品究竟为何“火”起来了?临期食品折扣店内的货源又从哪里来?质量又是否有保障呢?一起来关注。

临期食品受年轻人青睐

临期食品,顾名思义就是仍在保质期内,但是快到保质期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最新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有望突破300亿元。

过去,临近过期的食品在商超、便利店会被降价促销,吸引的多是中老年人。如今,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年轻人开始追求价格打折而美味不打折的消费体验,购买临期食品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今年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以中青年为主,其中消费者年龄为26岁至35岁的占47.8%。

消费者:就说这个可乐吧,平时在别的地方都卖3-5元,这边是2元一瓶。卖得特别便宜,都是新鲜,日期都是好日期的。也没过期,我们吃着也没啥事儿。都挺好的。

消费者:像我们比较喜欢吃零食,就觉得比较实惠,我们工薪阶层觉得,能省一分是一分。

新模式促消费 临期折扣店悄然兴起

消费者“薅羊毛”热情不减,让临期经济从小众需求发展成一个创业新风口。记者梳理发现,近3年来,临期食品企业注册量呈现增长趋势。临期食品也从商超专区,扩展到专门售卖临期产品的连锁折扣店和电商平台。据了解,目前,仅上海就已开出了超过70家临期食品折扣店。在这些折扣店里临期商品通常是以折扣价出售,越是临近保质期的商品,折扣力度就越大。

临期食品折扣店负责人:我们商品最大的折扣是3折,最少的都是6折。

通过比对产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记者发现,货架上的食品距过期至少都还有2个至3个月,有的甚至达半年以上。

临期食品货源主要为大型商超下架产品

那什么样的食品算是临期食品呢?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对临期食品的界定还没有统一标准。业内普遍遵循的规则来源于原北京市工商局2012年出台的《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专区制度》。该制度规定,根据食品保质期长短,纳入临期食品范畴的食品为其保质期期满之日前45天至1天不等。业内人士介绍,从供应端来看,临期食品的货源主要分3种,一是大型商超下架的产品;二是电商平台的退换货;三是经销商手里真正进入临期的产品。此外,商超体系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食品保质期过去三分之一,就无法进入商超流通,剩下的就会沦为临期产品,成为各大食品折扣店货架上的商品。

临期食品折扣店负责人:卖场有一个收货的期限,它就不能正常进入商场了,以前是厂家低价卖给自己的员工吃,但是哪里吃得完啊!后来,他们就把这些商品拿给我们来做库存的分销。

准入机制尚须完善

伴随行业迅速发展,临期食品在销售中也呈现出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发现,不少临期食品店铺的评价中存在关于食品质量问题的差评。而在临期食品折扣店,看到商品的价格,部分顾客也不免有些顾虑。

上海市民 王先生 那个依云矿泉水我也不知道是真的是假的。正常,我记得是要六块多,他只要两块多。价格特别便宜,便宜得离谱,不敢下手去买这个东西。

业内人士表示,临期食品市场业内仍存在货源不稳定、价格不透明、规模化发展企业数量较少等问题,目前临期食品行业准入机制仍有待完善,消费者要有自我甄别能力,尽量购买正规渠道售卖的产品”。

关注厦门临期食品销售:线下商超设置专柜 把好临期食品安全关

那么,我市临期食品销售情况如何,食品安全怎么保障?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商超、食品批发等相关企业,一起去看看他们都有哪些做法。

线下商超设置专柜 把好临期食品安全关

在沃尔玛SM店,两排标注着“临近保质期商品”的食品柜格外显眼,里头摆放着酒水、坚果、巧克力等各种食品,记者看到,每样商品的外包装都做有特殊的标记。除了常温食品,冷藏区域也设置了临近保质期商品专区,用来放置临近保质期的速冻食品。超市方面告诉记者,他们会根据不同商品的保质期限,将临期食品转移到这些货柜上进行售卖。而这些临期商品的价格也比较优惠,比如在临期货柜放置第一周,打八折,第二周,打五折,陈列时间越长价格越低。

沃尔玛厦门SM分店副总经理 张德标:我们会有专人检查商品的保质期,将一些临近保质期的商品,我们会做降价处理,然后集中到这个区域,我们这边一些固定客户专门会来选购这些商品,基本上我们都是能在下架前百分百销售完。

对于蔬菜、水果等生鲜食品,超市也会根据生产日期、新鲜程度,进行打折销售。为保证食品质量,超市在前端收货阶段就已经做了相关的安全把控,如果生产日期超过保质期二分之一就会被拒收,而对于保质期较短的食品,超市也会及时和厂家协商,将一部分临期食品退回厂家销毁。

市民 何女士:我觉得相对来说它是安全的,第二个相对它的价格肯定更实惠,我都可以接受的,因为(食品)这个东西本身就是生活每天必须的。

市民 招先生:这个是好事啊,差不多到期的,到期前一个月打折对消费者是好事。

临期食品电商兴起 线上销售火爆

在海沧区的这个临期食品批发仓库,工作人员正忙着将刚送达的商品分类归纳入库。在这个仓库里,摆放着上千种临期食品,大部分是国产食品,也有少量进口食品。店主介绍,货架上的这些临期食品,都来自我市及周边地区的食品加工厂、进口商、经销商,在商品保质期还有三分之一时,会以市场价三到五折的低价上架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临期食品批发商 谢永超:现在临期食品还是挺受欢迎的,经常有些年轻人会来购买这些商品,我们大概每天发一两百个包裹。大概一个月四五千单这样子、

如何保证这些临期食品的食品安全,也是网店消费者关心的问题。谢永超介绍,每个商品的详情页上,都会详细标明食品的到期时间,工作人员也会随时抽查同批次食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

临期食品批发商 谢永超:大概提前十五天左右我们开始预警,七天以内我们基本上都会停止销售下架,因为我们大部分还是通过电商去销售这些商品的,快递运输时间不够,到客人手上可能会过期,所以我们会提前处理这个问题。

【新闻观察:临期食品走俏折射消费场景更透明】

我觉得临期食品之所以火,首先是因为消费场景变了,线上经济越来越透明化。你比如说线上买菜,现在生产日期、保质期就像营养成分一样,被醒目地标注在页面上。我手机挑选商品时,这就是我购买这件东西需要考虑的要素之一。当保质期过了三分之一后,价格上就应该有所体现。

其次,大家消费观也变了,年轻人认可临期不等于过期,酸奶还有三天过期呢,我今天手机点一点买回来马上就喝掉,我感觉我就是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了不打折的美味。但是有些人还是会习惯于实体店模式,早一点去楼下的超市,把刚上市的挑走,他觉得他买的是新鲜、是质量,他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临期食品火,背后折射的是精打细算的年轻人正在成为消费主力。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社交平台研究如何省钱,如何薅羊毛,临期经济就是准确地拿捏了消费心理。

临期经济释放了什么信号,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觉得临期食品市场的形成就是我们国家不断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跟新一代消费者精打细算找到了结合点。资本入局搅动也进一步做大了临期经济的蛋糕。临期经济背后反映的是消费多元化,你看重新鲜,有的人愿意因为损失一小部分的新鲜换取更低的价格,这也是行业的一种细分。还有一种心态就是,我想试试这个东西好不好吃,平时卖那么贵,但是临期了就可以买,我期待值也低,临期经济可以更好地刺激消费,对于厂家来说也可以很好降低库存。

但是临期和过期只有一线之隔,临期经济涉及太多的中间商和流通环节,我觉得相关部门需要尽快拿出一些配套措施,让这个细分市场可以规范化、专业化、持续化发展。比如设立临期食品加盟机构的“黑名单”制度,明确相关商家和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条件。食品会有临期,但保障好食品质量安全和规范监管治理,永远没有结束的日期。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