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关注高校毕业生“慢就业”

厦视直播室 2021-07-04 21:51:55

2021-07-04 21:51:55

眼下,应届毕业生进入了就业冲刺期。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909万人,创历史新高。一方面,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容小觑;另一方面,2021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略显“佛系”,“慢就业”“缓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有日渐增多的趋势。

毕业生“慢就业”比例逐渐增大

“慢就业”是指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智联招聘近日发布《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参与本次调研的2021应届毕业生当中,56.9%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加入就业大军,较去年收缩18.9个百分点;15.8%选择自由职业,同比上升8.1个百分点;12.8%选择慢就业,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就业主管 章倩倩:我们现在的学生普遍出现慢就业的现象,慢就业有很多因素,学生想专升本,(专升本)结果出来以后他们才正式踏入找工作的节奏,(这样对于当年的毕业生就会少一些),对,他们整个慢就业的过程也包含了他们想观望一下,我们的毕业生是浙江省内为主,不论市场经济也好、学生家庭条件也好都处于优势的,所以对于学生找工作求职不算困难。

年轻一代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影响就业观

据统计,有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而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慢就业”更是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焦点。分析发现,在“慢就业”人群中,又分为“无奈型”“拖延型”“等待型”和“自主型”。有的暂时找不到满意工作,觉得“高不成,低不就”;有的逃避求职压力,求职意愿不强;有的希望能够寻找发展方向;有的选择自由职业或者创业等灵活就业方式,以及考研、考博、考公务员等。在年轻一代更丰富多元的就业观念下,毕业生就业群体的求稳心态也体现在了就业期待与企业选择中,并且更加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喜好,寻求理想工作。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这体现了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更加多元,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元。

“慢就业”倒逼企业和高校祭新招

面对应届毕业生“慢就业”的现实情况,企业端也开始改变以往的招聘模式。除了已经日渐成熟的校企合作外,企业也使出了个性化招聘、直播招聘等新招数。还有专家表示,学生“慢就业”现象其实对于高校在制度建设、就业育人方面也有新的启发。应当将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普遍开展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新闻观察:关注高校毕业生“慢就业”】

对于近年来越来越凸显的“慢就业”现象,你怎么看?有什么样的建议?

在大多数同学毕业后急着找工作的时候,一部分同学选择了“慢就业”,要么复习考研、备考公务员,要么筹备创业,要么不愿意“将就”、选择继续等待观望,要么没想好方向、想休整一段时间再做打算,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个人认为无可厚非,大可不必小题大做。

“慢就业”现象的出现和逐年增多,说明了社会的进步——物质的进步和观念的进步,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父母支持理解,同时, 大学生价值观、择业观越来越多元化,职业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了,在“互联网+”和新经济时代背影下,直播主播、自媒体运营、职业电子竞技等一些新的职业形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

当然,对于“慢就业”现象要辩证地分析,对于积极、合理的‘慢’,社会应当给予充分理解和包容,但对于被动、懒惰的‘慢’, 甚至从“慢就业”转化为“懒就业”、“怕就业”,那么就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和反思。毕业后宁可在家当宅男宅女啃老也不愿意踏入社会自食其力,长此以往,耽误了青春、延缓了成长、脱离了社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不说,还会给家庭、社会造成种种困扰和问题。

怎样将“慢就业”的负面因素降至最低?需要家庭、学校、政府三位一体来促进。(标题2)家长要分清孩子选择“慢就业”具体是何种原因、何种情况,是蓄势待发的缓冲之需,还是回避现实的消极之举?并针对性进行辅导。学校对于学生合理的“慢就业”选择,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在学习年限上更加弹性化,政策上允许办理休学创业、再复学,或者通过业余时间学习继续完成学业。政府部门还需要从宏观上设计、出台鼓励毕业生积极就业的引导政策。比如,在考研、考公、考编方面,应重点鼓励有工作经历的毕业生报考,而不是像现行政策下,侧重招聘应届毕业生和毕业后两年内未就业的毕业生。虽然这种制度的初衷是解决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却成为影响毕业生积极就业的因素之一。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