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康》 第五集 逐梦
清晨,城市苏醒,连接城与乡、海与岸、天与地的交通网络开始高速运行。人与城的逐梦之旅也由此开启。
李健:来把镜头装上。
八点整,李健和他的无人机团队准时出现在厦门的各个角落。
李健:把这个图像传回指挥中心。
飞得高、看得远,凭借无人机独特的“天空视角”,他们被称为“空中警察”。极限飞行、空中安保、海上救援、数据采集,作为厦门警界的首位“机长”,李健带领着福建省第一支无人机中队屡获战功。三个月的研发,一套基于无人机的交通事故现场勘查系统应运而生。
厦门市公安局警务航空中队队长,李健:无人机现在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包括在侦察破案、交通治理、搜索救援、三维建模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也希望无人机在今后能够为城市提供更多维度的信息。
在这栋大楼里,实时的交通状况通过无数个“固定天眼”和李健团队的“空中之眼”,形成实时大数据。在智慧大屏背后,是我们看不见的城市智慧大脑,全国首个“公共安全管理平台”。
厦门市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组组长,王冠英:我们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对接了110警情信息、阳光信访、数字城管、以及网格化平台等39家单位的78个专业化平台。实现了多部门之间的业务流、信息流、管理流的实时双向互动。
王冠英是公共安全管理平台的一名数据分析师,每天,在他面前都有数以亿计的城市大数据,连接6个行政区、83个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实现突发事件处置一键启动、全程追踪和科学决策。
厦门在全国率先开放200亿条政府数据,涵盖人口、空间、信用、交通等多个领域。5类85种共享服务功能,日均调用超过8.8万次,用大数据简化政务管理,平台倒逼机制变革、数据驱动治理创新,形成公共安全治理的“厦门模式”。
厦门市信息中心副主任,林平凡:城市大脑的建设,对城市的管理者来讲,能够更好的优化城市公共资源的配置,提升城市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厦门弘爱医院,许莉莉一家幸福地迎接着新生命的到来。出院这一天,这项在全国首创的新生儿医保参保报销秒批服务,让这位新手妈妈感到非常便利。
厦门市民,许莉莉:我以前听说宝宝出生的时候要办医学证明、医保卡,很复杂,要跑很多个地方,而且在时间上要浪费好多天,现在这样网上参保只要扫一扫就可以搞定,实在很方便。
2020年6月,厦门政务服务进入“秒批”时代,公安、医保、海关、税务等12个部门60个审批服务事项实现“秒批秒办”,从现场办到网上办再到掌上办,每一个厦门蓝本的探索,都大幅提升了政务效能,助推着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智慧化。
2019年,作为全国首个数据共享无障碍城市,厦门在全国率先建设大数据安全开放平台;中国人工智能大赛永久落户,成功入围中国智慧城市全国十强,并获得中国智慧城市创新示范奖。植入“数字化基因”的厦门,成为数字政府转型和城市大脑建设的先行者。
正在建设的厦门地铁4号线,是福建首条环海湾建设的公共交通轨道线路,将连接厦门北高铁站和翔安新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跨同安湾区间全长3.8公里,既是厦门中华白海豚外围保护区,又是人工修复红树林湿地区域。
阙寿洪:下次你这个操作平台改进一下,你这个浇筑的时候,这个下料要控制一下。
如何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阙寿洪和他的团队研究出一套绿色环保的施工法,实现泥浆零排放入海,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厦门地铁4号线3标段项目经理,阙寿洪:我们自主研发了“海上装机施工泥浆多孔同步循环回收系统”,成功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有效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陈镇:各驱赶船注意、各驱赶船注意,现在开始驱赶,现在开始驱赶......
不远处的厦门第二东通道正在施工建设,两艘中华白海豚定点观测船每天天亮就守护在海上。
陈镇:看到看到了,海豚在那里游动。
65岁的陈镇已经做了20多年的白海豚声墙驱赶和保护工作。依赖回声系统进行定位的白海豚,对水下这道人为的声墙警告异常敏感。
厦门白海豚观测员,陈镇:我已经在海上生活了30几年,最近十几二十年,都是专门在做这个白海豚的保护工作,如果在施工的时候,一经发现有白海豚,第一个马上通知施工单位停止施工,第二个我们就赶快进行驱赶,避免误伤白海豚。一看到白海豚就非常的兴奋,好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的。
和老陈的定点观测不同,每个月,海洋三所的王先艳团队都会带着各种装备出海几天,迎着海风,对中华白海豚进行动态追踪。
国家海洋第三研究所研究员,王先艳:我们通过野外的那种看到海豚之后,我们会进行跟踪,给他们每个个体进行拍照编号,我们建立一个厦门湾白海豚的一个人口档案一样。几个月都看不到那头了,确实也在想白海豚的每个个体他身上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大白他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它就是背上有一个比较深的凹痕,上次我们就有看到那一只,刚好发现他带了刚出生没多久个小海豚,我们后面也回去查了以前的识别的数据库,就发现她13年的时候也生过一个宝宝。
从2009年开始,王先艳团队对厦门湾的中华白海豚进行持续观测研究,共拍摄50多万张照片,识别62头白海豚个体。
厦门海域是中华白海豚的主要栖息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在城区就能看见白海豚的城市。逐浪嬉戏的白海豚已成为厦门的城市名片,然而,这张名片来之不易。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森保处副处长,洪荣标:长期以来,厦门市对海洋生态系统,对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海洋珍惜物种的保护十分重视的,开展了撤堤建桥、沙滩修复、红树林滨海湿地恢复,海湾的综合整治,提升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也使中华白海豚、文昌鱼在厦门的栖息地,生境逐步改善。物种的种群得到了有效的恢复。
近年来,厦门陆续出台退耕还海、生态修复,限制海上爆破、企业排污等一系列措施;390平方公里的海域和226公里的海岸线划定为海洋珍稀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设立文昌鱼保护区、白鹭保护区、白海豚保护区、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划定981平方公里生态红线,陆域生态控制线占国土面积超过57%。碧海蓝天间,越来越多大自然的“原住民”在厦门安家落户、共荣共生。
厦门观鸟协会会长,彭志伟:在厦门,从生物的多样性,还有我们的市民对这些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来讲,它都是走在全国的最前列,当一座城市,会去关注鸟类,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种物种的生存状态的时候,这才是真正体现出这是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的生态花园城市。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荣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厦门一路一景、步移景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退休的生物老师陈磐,几乎每天都要到南湖公园待上大半天。
陈磐:不乱扔垃圾、不破坏草木,主人翁精神,大家要爱护这个公园。
翻开“市民园长”日记,厚厚的本子上,记满了他几年来的工作建议和成果。
厦门市民园长,陈磐:作为公园的市民园长,他是沟通管理部门和市民百姓的一座桥梁,人民的获得感大大增强了。厦门的公园,还园于民,人民公园人民管,这样使得人人都有发言权。
共治共管共享,刷新了厦门公园管理新模式,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如今,厦门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5平方米,120座公园星罗棋布,近6万公顷林地生机盎然。
小康要全面,生态是关键。2020年6月,厦门召开加快建设高颜值厦门大会,出台《加快建设高颜值厦门行动方案(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厦门将建设成为更富现代化国际化魅力、更具闽南文化特色、更有大爱情怀的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
与厦门的蓝、绿截然不同的,3000多公里之外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土黄是这片高原的底色。风沙、烈日、苦水、闭塞,在这片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却有着两百多万人繁衍生息。
厦门援宁干部、泾源县委常委、副县长,赖大庆:20多年前,宁夏这边是一片戈壁滩,经过一批又一批的援宁干部的接续帮扶,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帮助我们的贫困村,在提升社会治理和治理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个探索,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的形成。】
昔日的“干沙滩”渐渐变成“金沙滩”。改变的力量,来自闽宁24年的守望相助。1996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10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出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创造了对口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一幅幅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宁夏皇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宗平:当初最早的一个初衷其实就是要建一个希望小学。来了以后,其实我们当初也吓了一大跳,赶过来的时候又遇到沙尘暴,因为在到了泾源以后,漫天黄沙。老百姓家里面看了一下,确实他们的条件也非常艰苦非常穷,所以我们想说能不能从源头上、从产业上,能不能帮助老百姓做些啥?然后这10年过来的话,我们把这里的生态从之前的黄土高原现在变成了青山绿水,我们还是觉得值了。
铮铮誓言,山海为证。“80后”厦门企业家陈宗平在宁夏固原市泾源县扎根十年,他和援宁专辑人才对200多种六盘山特色珍稀苗木进行研发、引种、扩繁,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打造苗木产业龙头;作为固原市首家登陆“新三板”的企业,实现了固原地区在资本市场零的突破。
花海绵延,六盘山脚下的彭阳县又到了山花绽放的季节。在这片干旱贫瘠的土地上,怎样栽种出幸福之花,小康之树,是厦门援宁干部林其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海久存:先把菜盘子收拾好,收拾好把菜摞后。
52岁的海久存是彭阳县红河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股骨头坏死不能干重活,两个儿子只能去外地打工。听说援宁干部林其煌要在这片梯田种苹果树,夫妻俩第一个报名参加,并带动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学习苹果种植技术。
彭阳县建档立卡户,海久存:现在就像我们这个年龄出去打工不方便都出不了门,只要你把家务活干完,出去到基地,每天就是能挣到100块钱,这就是我的家,这是80年代挖的窑洞,这是90年代盖的房,这是政府给我们盖的。
非常感谢厦门,我们越来越日子越红火越好,多幸福。
栽下“脱贫树”,结满“致富果”。24载,11批183名厦门挂职干部、2000多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携手宁夏人民砥砺奋进,追逐着美好生活的小康之梦。
厦门援宁干部、彭阳县委常委、副县长,林其煌:我们援宁工作组今年我们安排闽宁资金2200万在12个贫困村,种植了1200亩的苹果示范园,在这些园区用工最高峰可以达到500个人,建档立卡户在家门口就可以就近就业,取得工资收入,同时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做出我们的贡献,达到山绿与民富的效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每个倾尽全力逐梦的身影,都将在时空中被定格,被铭记!
2020年的春天令人一生难忘。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张琦一家驾驶着一辆鄂A牌房车,从武汉来到厦门,开启了一段滞留异乡的特殊旅程。
滞留厦门的武汉游客 张琦:我先以为这是个谣言,武汉的话这么大一个城怎么可能说封就封呢?
张琦妈妈,袁慧兰:那两天我很焦急,没有吃的,我说那怎么办呐,我们油也没有,电也没有。
40天,960小时,艰难时刻,素昧平生,虽是“囧”途,张琦一家却在厦门感受到无尽的暖心与呵护。
沙坡尾社区党委副书记,林婷: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过来。
沙坡尾保安:没有地方洗澡。我们院里浴室给他洗澡,我们提供水电嘛。经常到我们那边洗碗上厕所。
沙坡尾社区居民,马来西亚籍,刘潍鸣:我在中国没有家人,所以好像给自己家人做饭一样。非常好非常好。
热心市民:给你们送一点口罩,厦门可以经常出去逛一逛,很漂亮,加油加油。
回不了的是家,隔不了的是爱。
张琦妈妈,袁慧兰:本来我觉得我是很不幸运的,但是我遇到了我们厦门人,在遇难的时候,我们没想到他们都想到了细微的这种关怀感动到我。
武汉游客,张琦:拜拜,谢谢你们这一个多月的时候关照,拜拜。
厦门友善地帮助滞留厦门的湖北旅客,更致力织密筑牢疫情防控网,演奏了一曲文明厦门的动人乐章。
厦门市思明区中山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吕宏:我们整个社区的居民户是2961户,居民人数的话也有8325人,我们作为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是社会的最小一个细胞,我们的工作做到位了,所有的群众才能平安。
金安社区志愿者,魏毅平、黄丽珍:我们是夫妻,疫情期间我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她早上值班,我晚上利用空余的时间来值班,为的就是守护这美好的家园。
厦门市援鄂医疗队护师曹曼之母,杨新兰:她说我是一名护士,我又是湖北人,我干嘛不去呢。在她出发之前一直赶着给她老公打毛线,她说结婚之前一定要给它打起来,结果到武汉支援前线去了。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护士,刘冰:报完名之后,才去想要怎样去跟我父母沟通,要安抚他们的情绪。直接接触的是这种疑似和确诊的病人,所以他们会更害怕更担心一点,脱防护服有一种拆定时炸弹的感觉。
抗击疫情,为爱逆行,厦门先后派出五批次302名白衣天使驰援湖北抗疫一线,52个日夜治愈224名患者。
福建省委副书记 胡昌升:我觉得春天,最美的风景是你们。
暖流汇聚,厦门是一座志愿之城,拥有注册志愿者超过71万人,志愿服务组织超过3800个。志愿服务,已经融入厦门市民的日常生活。
与爱同行、以爱筑城,2019年12月26日,厦门市委、市政府召开“爱心厦门”建设动员大会,向全体市民发出爱心倡议,并整合全市公益资源,创新爱心帮扶方式,实施爱心助残、爱心敬老、爱心济困、爱心扶幼和关爱特殊岗位工人五大行动,全市所有7130名处级以上干部和3789个党支部与困难群众“一对一”结对帮扶,确保困难群众人人有人管,家家有人帮,让爱心在厦门上空恒久激荡。
西藏昌都市左贡县列达村,玉曲河穿村而过,村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中央的藏式建筑是厦门援建的昌都首个村级民俗陈列馆。200多种、500余件文物大多都是村民自发捐赠,一件件老物件记录着列达村一个时代的记忆。
仁青向巴是列达村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是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社工。2020年7月1日,他在村里组织策划了“一颗童心绘家乡”主题活动。
在这里,社工和志愿服务是个新鲜事,厦门援藏工作队把厦门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带过来,并指导成立了藏区第一家县级志愿服务联合会,在左贡县推行志愿服务机制。
藏族社工,仁青向巴:厦门那边社工请过来,是手把手教我们,然后我们也到厦门学习,我希望我能发挥所能,把我的家乡建的更好。
在发动群众倡导志愿服务的同时,厦门援藏队员陈晓东和来自厦门规划设计院的沈泽君,也在思考如何改变村庄贫困落后的面貌。紧盯源头和顶层设计,一系列乡村振兴的规划渐渐从蓝图变为现实。厦门援建队员和村干部筹集社会物资100多万元,推动“格桑花开”系列志愿服务项目,联合空军医院的医疗队,对左贡近百名中学生进行寻常疣免费治疗。
厦门援藏队员,陈晓东:我们有一句口号就是缺氧不缺精神。我们努力把厦门创建的相关的机制以及经验,在左贡落地。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这些举措,
在我们离开左贡的时候,这些长效机制还能在左贡继续发挥作用,让当地的老百姓受益。
天路书写援藏情怀,高原共筑厦左友谊。从乡村振兴到规划设计,从产业扶贫到志愿服务,伴随着一个个厦门援建地标在左贡拔地而起,厦门模式和厦门理念也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
碧水环绕,白鹭于飞。远眺白鹭洲公园,80岁的林荫新心情愉悦。这是30多年前,他参与设计的第一个规划项目。作为第一任厦门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家里40多本笔记本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规划变迁史。
厦门城市规划设计院原院长,林荫新:厦门的绿地系统规划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就开始规划了。就是一环、一区、两轴、两片,那么这个就体现出我们厦门岛本身特征的绿地系统,我们习主席就下了一个结论,高颜值的一个花园城市的架构。
未来已来,翻开这座城市2020—2035年的规划蓝图,在智慧赋能、开放互联、协同融合、品质跃升的战略部署中,打造高素质标杆、高颜值典范、现代化前沿、国际化枢纽,一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样板城市正在崛起。
厦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陈勇:这次我们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
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创造高品质的生活,高水平的治理。同时规划也坚持世界眼光,中国标杆,厦门特色,要把厦门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市。
百年梦想今朝圆。从温饱到环保,从生存到生态,从落后到文明,我们的小康,不只是物质的丰裕,更是精神的丰盈。潮涌催人进,风好正扬帆,厦门征程万里,使命在肩,逐梦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