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康》第二集 丰民

厦门广电 2021-06-22 20:43:33

2021-06-22 20:43:33

夜半时分,当城市还在熟睡,林伟蓉坐上通勤车,开始了夜班的工作。作为厦门环能公司翔安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一线职工,三班倒是工作常态。

林伟蓉所在的发电厂,位于厦门市东部固废中心,距离厦门城区30多公里,这里每天可以处理近2000吨生活垃圾。

厦门环能公司翔安垃圾焚烧发电厂职工 林伟蓉:我来厦门工作两年,之前是住在后坑垃圾场那边,宿舍是集体宿舍,对生活方面会比较不便利,然后离上班的地方也是蛮远的。

如何缓解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难题,让他们可以就近工作,就近生活,又能减轻租房的经济负担,厦门给出了解决方案。

林伟蓉:申请到这个公租房,我也是蛮开心的。我们这个房子三房一厅,住了三个人,房子干净,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在这里能够找到家的感觉,蛮开心的。

和林伟蓉一起搬进洋唐居住区的,还有57名市政环能公司的环卫职工。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一方面盘活、建设更多房源,一方面降低公租房入住门槛,让这些为厦门默默奉献的一线务工人员,住进幸福家,实现安居梦。

位于翔安的洋唐居住区,是福建省最大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不只是针对低收入群体,洋唐居住区也是分层次、全覆盖保障性住房的样板。

厦门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住房保障处处长 李奋发:买得起,住得好,厦门市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大力推行,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来厦、在厦的各类群体,符合条件的,政府都会保障他们的居住需求。

2020年8月3日,厦门首个保障房地铁社区新店保障性住房一期正式交房,吴志煌和妻子陈艺一大早就来到交房现场。结束了近10年的租房生涯,吴志煌夫妻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吴志煌、陈艺夫妇开门验房现场:这个接缝调整一下,好的。

从事建筑行业的吴志煌,大学一毕业便来到厦门工作。这些年来,小两口一直没有稳定的住所。

厦门市民 吴志煌、陈艺:我在岛内高林住过、然后在杏林住过,一直在换吧,因为租的房子流动性比较大。

作为当时住房政策的“夹心层”,吴志煌和妻子的收入高过了保障性租赁房的标准,但又远不能承受购买商品房的压力。曾经他们一度想离开这座城市,而厦门推出的保障性商品房政策让他们定了心。

吴志煌的新家位于翔安区南部新城,毗邻厦门地铁3号线林前站,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生活配套。从住得进到住得好,厦门在保障性住房规划和建设上不断实践,2017年创造性提出“地铁社区”保障房模式,拿出最好的地块,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和海绵城市理念,同步启动3个“地铁社区”建设。

厦门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副主任 潘海美:以地铁为规划导向来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厦门市保障性住房的一个全新做法。保障性商品房的价格是按照市场评估价的四五折来销售的,让利的幅度很大,实实在在的福利给到老百姓。

住房是民生之要,截至2020年12月底,厦门已完成保障性租赁房配租3.57万套、公共租赁住房配租3.74万套,保障性商品房等销售型房源配售近2万套,保障人数超过21万人。预计至2025年保障房分配数量将超过15万套,保障人数将达40万人。

住有所居,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在住房变迁的历史画卷中,厦门历经数十年的探索与创新,已建立起一整套分层次、全覆盖、租购并举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被誉为保障性住房“厦门蓝本”。

在西藏昌都市左贡县田妥镇,丁增尼玛的缝纫技术颇负盛名,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件他亲手缝制的衣裳。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到这之前,丁增尼玛和家人居无定所,生计艰难。

丁增尼玛:以前我们没有房子住,生活各方面都很困难。也没有什么收入,我们过得很艰难。

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带动下,如今丁增尼玛一家不仅搬进了崭新的楼房,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丁增尼玛:厦门援助我们以来,我们村里的房子修的又大又漂亮。现在我们已经脱贫了,非常感谢党和国家,感谢厦门对我们的帮助。

丁增尼玛的家位于田妥镇亚中村,整洁的楼房屹立在318 国道两侧,这里是福建小康示范村,厦门援助2000万元用于基础配套工程,100多户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而今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在这里安居乐业。

沿着国道继续前行,厦门又一援建项目——四方祥和新村,静静地铺展在珠然神山脚下,这里共安置了左贡县7个乡镇900多户群众入住。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自2016年厦门援藏工作队从林芝米林县移师昌都左贡县,高原上的鹭江人,便致力让偏远藏民搬出“穷窝窝”,开启新生活。谱写了一曲东西连一线、厦左一家亲的动人乐章。

杨正轩是厦门筼筜街道社区卫生中心的一名内科医生,也是社区很多居民的签约家庭医生。

杨正轩医生:您近期血压有点高,药平时有吃吗。居民:有,每天都有吃。

2020年开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大江南北,如何抗疫防疫,保障社区居民的生命健康考验着每一位家庭医生。

为减少居民到医疗机构就诊次数,避免交叉感染,杨医生的电话问诊和线上续方比平日多了许多,而上门出诊、送药也成为杨医生的工作常态。

厦门市民 张桂珠:杨医生是我们的家庭医生,疫情我们都不敢出去,杨医生就亲自送药到家来有了家庭医生对我们是很大的方便。

特殊时期,厦门的家庭医生们线上线下双发力,彰显出健康守门人的巨大价值,和“三师共管”诊疗模式的制度优势。

筼筜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医生 杨正轩:当了这么多年家庭医生,得到了居民的认可,是我收获最珍贵的东西,大家能够像朋友一样地相处,并且我能够从朋友和医生的角度,做好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这个角色。

2021年是厦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第6个年头。作为国家首批分级诊疗试点城市之一,厦门率先全国创立社区居民与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一起签约的“三师共管”医疗服务链模式,为全国分级诊疗探索出“厦门方案”。

厦门市卫健委主任 姚冠华:家庭医生作为签约服务与健康管理的核心主体,签约居民可以享受多快好省的健康保健服务,快速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与能力,居民看病更方便。

71岁的吴登国,十几年前被确诊为慢性肾衰竭,需要长期接受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治疗。昂贵的治疗费用,一度让吴登国的生活难以为继。

厦门市民 吴登国:没有医保这块,我早就撑不住了。不是死了,就是因病致贫。

厦门的大病医保政策,给了吴登国的生的希望。

厦门市民 吴登国:一年医保替我们出了十几万,我能够多活这十几年,感谢医保政策的保障,让我们这些血透病人,回归社会,特别是回归家庭。

吴登国的感动是对厦门20年来的医保探索最真挚的肯定。病有所医、医有所保。厦门是国家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建立政府主导、专业运作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保障工作,始终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作为重要民生工作来抓。厦门全民医保的政策和实践,被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部联席会议确定为“厦门模式”,在全国推广。

厦门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 陈秀新:目前,厦门已构建起一个“以基本医保为主体,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医疗保障体系,以较低的征缴收入实现了较高的医保待遇。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在厦门五缘湾片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厦门泓爱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已形成高质量医院集群。而在厦门岛外,紧锣密鼓建设之中的环东海域医院、马銮湾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等重点民生工程,更将优质医疗资源从厦门湾区辐射至整个海峡西岸,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

这是许爱珍医生2020年第3次到日雪村探望贡桑罗布。

作为厦门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的一员,2019年初,许爱珍下乡巡诊时了解到小罗布患有先天肛门畸形的顽疾,大便无法自理,也因此无法上学。

厦门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队员 许爱珍:当我第一眼看到罗布的时候,作为一个医者也好,作为一个母亲也好,我都要竭尽全力地帮助他。

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无法给小罗布进行手术,许爱珍向她的派出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求助,通过募捐为小罗布筹集到来厦治疗的全部费用。2019年12月3日,贡桑罗布在厦门成功手术,告别了浑身恶臭的日子,而他上学的愿望也终于指日可待。

左贡日雪村驻村工作队员 熊贵兰:这个事情改变了小孩的一生,也挽救了家庭。我代表驻村工作队,感谢厦门的援藏工作队。

左贡县素有藏东“梅里门庭”之称,山高谷深,沟壑林立,交通险峻。作为厦门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队长,黄新聪清醒地认识到,医疗卫生是当地一个突出的民生短板。

厦门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队长 黄新聪:我们来的时候县域的就诊率是65%,基层的就诊率只有13.5%,问题出在哪里,还是出现在机制体制上。所以我们就狠下决心决定在我们这一批把医疗卫生的改革开展起来。

从2020年开始,左贡县医院实行全新的绩效管理体系,多劳多得,极大调动了当地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基层就诊率有了质的飞跃。

左贡县医院内科医生 雪英:绩效改革以来,干的多拿得也多,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特别好,我们医院的病人现在特别的多。

能者上、庸者让、劣者汰,大刀阔斧的左贡医改给藏区医疗卫生事业带来新气象。

藏医良杰在这次左贡医改中,竞聘当上了田妥镇卫生院院长,今天是他上岗的第一天。

左贡县田妥镇卫生院院长 良杰:这一次有这么一个条件,也是上级对我的信任,这次医院改革让我来这边负责,我有信心把这件事做得很好。

正如这座厦门援建的新医疗综合楼,工作队的目标是把左贡县医院打造成藏东区域医疗中心,让医疗援藏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只有让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才能夯实民生之基。从东南沿海到雪域高原,厦门始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贡献出源于厦门、践行全国的解决方案。

从晨曦渐起,到华灯渐灭,在街角巷尾、桥隧涵洞、车站码头,总能见到厦门市救助站巡查员史东华的身影。

厦门市救助站职工 史东华:我们的工作就是上街巡查,如果碰到无家可归或者无法返乡的困难群众,我们救助站会想方设法地帮助他回家。

厦门市儿童福利院护理员林碧玉照顾儿童起床:围个围巾。

从第一个孩子在梦中醒来,到最后一个宝宝酣然入睡。

厦门市儿童福利院护理员 林碧玉照顾儿童吃饭:慢一点,不急啊。

厦门市儿童福利院护理员 林碧玉照顾儿童:擦一下。

林碧玉的一天忙得像个陀螺。在厦门市儿童福利院,妈妈们用无私的母爱让这些孤弃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

厦门市儿童福利院护理员 林碧玉:我宝宝也有时候会打电话给我,说妈妈你能不能回来陪我呀,我说妈妈上班啦,我不止有你一个孩子呀,我还有福利院这么多孩子呀。

以儿女的心、行儿女的孝,在厦门金山养老院,李细玉是这些“爸爸妈妈”们最贴心的女儿。

厦门市金山养老院护理员 李细玉:老人们平时把我当成女儿或者孙女一样,老人就像小孩一样,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他们也需要格外的照顾,他们也特别需要我。

他们的职业或许不被人熟知,却是社会兜底保障的一线力量。历年来,厦门市已建立健全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为支撑,社会力量参与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弱有所扶、老有所养,厦门在全省率先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近千名助老员落地全市城乡村居,助推居家社区养老零距离,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在全面小康道路上,厦门确保对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补尽补、应帮尽帮。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就业形势极为严峻。

厦门市海沧区未来海岸社区网格员李玉红,也面临着工作以来最大的挑战。

随着防疫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复工复产迫在眉睫,如何让辖区企业与劳动者无缝对接,厦门市人社局打造的“精准就业帮扶平台”显示出巨大效用。

海沧区嵩屿街道社区网格员 李玉红:我们根据厦门市就业管理平台上自动筛选出来的失业人员,进行入户走访和电话走访,将他们的就业意向填入系统,根据企业的用工信息和失业人员的就业意愿进行更精准的匹配。

通过这个平台,李玉红找到因为疫情而失业的居民谢玉琴。通过系统匹配,谢玉琴被推荐到一家以生产防护服为主的跨国企业——安思尔防护用品有限公司。疫情期间,面对国内外大量的防护服订单,生产线上也急需大量的熟练工。

安思尔防护用品有限公司职工 谢玉琴:我之前是在小宾馆上班,刚好碰上疫情,就失业了。社区的居委会的网格员她知道我会平车,她说现在安思尔正在招工。当时也就是试试看,没想到一下子这么顺利就进来了。

这种精准就业模式,源自厦门市近年来逐步建立的“112”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即对辖区每名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每年至少上门走访1次,至少提供1种职业技能培训,至少进行2次岗位推荐。同时逐一走访辖区用工企业,了解收集企业用工需求,为精准就业提供岗位资源。

来自甘肃临夏州东乡县的包哈麦德,是厦门睿和电子的一名组装工人,能胜任流水线上的大部分工作,大家都称他“包师傅”。

厦门睿和电子有限公司职工 包哈麦德:我是2017年12月份过来的,厦门好多企业到我们东乡老家招工,然后我们好多人犹豫,我也犹豫,好不好还不知道,村书记还有乡镇的领导就能给我介绍,我和我媳妇两个第一批来的。

包哈麦德所在的临夏州是“三区三州”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2010年,国务院确定厦门市与临夏州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关系,跨过千山万水,厦门成为临夏脱贫攻坚的关键力量。劳务输转,让更多临夏人走出大西北到厦门就业,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

临夏东乡县包家村村支书 包福元:我们这光种那些苞谷,光种苞谷庄稼一年下来扣掉肥料,啥钱也没剩下,种庄稼也不是个办法,厦门给我们帮扶,啥都好着呢。

包哈麦德没忘记村里人,在厦门稳定后,他就主动给村里的亲友现身说法,帮助大家打消疑虑。随着徒弟们一批批到来,在厦门市帮扶政策鼓励下,“传帮带”开启了一轮又一轮接力,厂里来了更多“包师傅”。

厦门睿和电子有限公司职工 包哈三、董阿英社夫妇:我们的堂哥包哈麦德过来了,他说这里待遇挺好的,做得也可以。希望能够有更多我们一起的村民,让他们也出来,在这里发家致富,就是能脱贫,走上更好的道路,过上更好的生活。

如今的“包家村”,许多务工者回去建了新房,土路变成村道,亲戚朋友一起吃饭时,在哪上班挣钱成了绕不开的话题。

包师傅的儿子包福强,中考目标是能够来厦门读书。2020年9月,他的愿望成为现实。

头一回出远门,头一回坐飞机,包福强终于和父母在厦门团聚。而他也成为厦门技师学院的一名新生,等待着他的将是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包福强:感谢厦门对临夏的帮扶,改变了我们一家的生活。我毕业后一定要留在厦门,为这座美丽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就业到就学,包师傅一家的幸福生活,折射出厦门精准扶贫的温度。全面小康路,殷殷民生情。来厦门务工不仅让临夏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更激发了他们脱贫的斗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出大山,走向大海,走出贫穷,走向富裕。

全面小康,民生为先。从村居到街巷,从海岛到高原,从南国到边疆,厦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脚步铿锵,交出了一份又一份温暖人心、富国丰民的精彩答卷!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