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城市文脉

特区新闻广场 2021-06-12 22:28:29

2021-06-12 22:28:29

今天(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厦门,扎根在城市的文化遗产与城市日新月异地新发展,互相滋养、生生不息,今天,我们就带您来看一看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厦门是如何在飞速建设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城市文脉。

在沙坡尾避风坞附近的这处工地,施工人员黄斌正在向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展示今年四月底,工地施工时意外挖到的两门古炮。

施工单位工作人员 黄斌:发现的两门古炮,当时是挖到上面的时候,发现下面有两个炮管。不知道它是什么年间的,因为它上面锈蚀比较严重,所以就当时就报告了一下,确认一下是不是文物。

这是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第三次来到发掘现场,对古炮信息进行勘察确认。考古人员发现,这两门古炮,虽然外表锈蚀严重,但炮身上的部分文字还能依稀可辨。

厦门市博物馆文保科技部 逯鹏:闽浙,这边应该是福建

结合厦门已发掘的铁炮文物以及相关历史资料,考古人员初步确认,这两门古炮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铸造的,并推测在古炮发现地附近,极有可能存有清代厦门海防设施的历史遗存。

市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部副主任 王蒙:我们在这个位置,就相当于是控制厦门港进出的一个要冲地带,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为了加强防御,重新铸的这个铁炮。

接下来,考古人员还将到现场继续开展考古勘探工作,根据勘探情况,提出施工建议以及文物保护措施。

厦门市博物馆文保科技部 逯鹏:我们厦门因海设防,我们此次发现的这两门古炮,其实就是见证了我们厦门这一个海防城市,是非常好的一个物证。

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厦门不仅十分注重保护新发现的历史文物与遗迹,对城市留存的各种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也是不遗余力。在定安路的这座明朝万历年间建成的兰琴古厝里,林同舟和同事,正在用航拍机,拍摄古厝的建筑全貌,他们的拍摄可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要为这座历史建筑建立三维数据化档案。

市规划数字技术研究中心规划技术部 林同舟:这飞机底下挂载的激光点云的镜头,倾斜的多镜头传感器,对建筑进行一个全方位地扫描,它可以把包括屋檐下的一些信息都可以拍摄,都被记录下来。

多方位全面采集建筑实物信息后,林同舟和同事会把影像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设置合适的参数后,系统就会自动生成这座历史风貌建筑的三维数据化模型。

市规划数字技术研究中心规划技术部 林同舟:周边无关的建筑,植物植被这些会有遮挡干扰,我们都会进行一个修补和剔除,这套技术流程下来相对于传统的测绘方案的话,会提高很大的效率,建筑物是非接触式的测绘,对它的现状的保护也是有很大的优势的。

据了解,历史风貌建筑的数据化建档,是厦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工作,在首批数据化建档工作中,我市已为兰琴古厝、商勋别墅、鹭江大厦等14处历史风貌建筑做了三维数据化档案。

市规划数字技术研究中心规划技术部 毛忠强:历史风貌建筑的(数子化)档案,它的精度也是很清晰的,比方说这个历史风貌建筑它可能缺失了或者倒塌了,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些数字档案来给它还原了。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市有不可移动文物1745处,定级可移动文物32000多件,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见证着城市的历史变迁,铸就了城市的文化底蕴,接下来,我市还将持续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建筑、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更好守护厦门的历史文脉。

厦门市博物馆文保科技部 逯鹏:通过现在遗留下来的一点点的物证,抽丝剥茧地去发现原来历史的原貌,我希望就是说(历史考古)更加亲民一点,感受到我们这个厦门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市规划数字技术研究中心规划技术部 林同舟:其实是一代一代人他的一种记忆还是故事的积淀,它是一个非常珍贵的东西,也是一个不可再重现不可再生的东西,无论是从技术的角度还是从我们制度的角度,把这个文化深入到我们每位百姓的心中。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